鄉村振興怎么干?如何準確理解和掌握相關政策要點和工作要求?怎樣打造“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的故鄉田園?
4月23日-26日,由決策雜志社(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人才培訓中心主辦的安徽省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在安徽旌德成功舉辦。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劉奇,中共宣城市委常委、旌德縣委書記周密,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村經濟處處長陳磊,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處處長張延明,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副處長楊亞明等專家進行了授課,帶來了專業、權威的講解。決策雜志社總編、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道剛主持了開班式。
△全省各縣(市、區)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建設相關單位,以及鄉鎮相關負責人共計100余人參加培訓。
滿滿干貨,一起來看
↓↓↓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什么?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三轉”。
第一,觀念轉軌。要做好三個調整,一是要調整思維定式,長期的二元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思維慣性,重城輕鄉或者有城無鄉,不能城一套,鄉一套,要融合一體化。重城輕鄉、有城無鄉的思維定式一旦繼續延續,如果政策設計、資源配置還是傾向城市,鄉村振興就會落空。二是調整價值認知。包括對鄉村的價值認知,對“三農”之間的關系認知,對農業本身的價值認知。三是發展順序要調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這個優先應該放在經濟社會大戰略中去考量,應該放在城市與農村大背景中去考量,應該放在農民與市民大格局中去考量,還應該放在三次產業的大結構中去考量。
第二是動能轉換。改革開放以來已經進行了兩次動能轉換。第一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個概括叫“分”,產生的是裂變效應。第二次動能轉換是“流”,帶來的是流變效應。今天要做的是第三次動能轉換,第三次動能轉換就是一個字“合”,將帶來巨變效應,裂變那是由大變小,巨變由小變大。
第三個是治理轉型。當前面臨的鄉土社會和過去大不一樣了,社會主體由穩定性向流動性轉變,社會生活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社會關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轉變,社會空間由地方性向開放性轉變或者向公共性轉變,社會結構由緊密性向松散性轉變,社會文化已經由前喻性向后喻性轉變。社會價值由一元向多元轉變,社會行為由規范性向示范性轉變,社會治理由權威性向碎片性轉變,所以社會治理必須改變過去的治理模式,與時俱進。
歸結到一點,鄉村振興的各項措施要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農民的發展權,要實現好、維護好、拓展好。農民的拓展,一切的發展就是一個核心,人的全面發展,沒有人的全面發展,什么都是空話,所以鄉村振興的大目標就是要讓農民實現全面發展,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實現好、維護好他們的發展。
這些問題值得關注
關于鄉村振興,當前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
1、糧食生產問題
2、脫貧攻堅工作任務仍然艱巨
3、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4、鄉村旅游發展問題
5、農民持續增收問題
6、小農戶發展問題
7、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問題
8、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
9、集體經濟發展問題
10、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三變”改革工作
11、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管理銜接問題
新時代鄉村產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新時代的鄉村產業應該如何發展?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產業振興了,才能讓農民就近增收致富、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產業的發展要遵循“兩個圍繞”、“五個重點”、“一個體系”的原則。
“兩個圍繞”:一個是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創新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和組織方式,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另一個是圍繞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牧漁循環、產加銷一體、農文旅有機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和“生意”“四生并進”。
“五個重點”:做強現代種養業,壯大特色產業,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繁榮鄉村服務業。
“一個體系”:構建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鄉村產業體系。
下一步規劃實施的路徑和建議
培訓中,相關專家提出了對于下一步實施鄉村振興規劃的路徑和建議。
“創新路徑”:
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要走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的“兩融”之路。
2、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之路。
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走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三風”之路。
4、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走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之路。
5、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要走鄉村美麗生活美好的“兩美”之路。
工作建議:
1、綠色引領,建設產業興旺的特色鄉村。
2、全域綠美,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3、文化為魂,建設鄉風文明的人文鄉村。
4、三治合一,建設治理有效的善治鄉村。
5、共創共享,建設生活富裕的共富鄉村。
6、現代高效,建設設施完善的便捷鄉村。
7、強化保障,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現場教學
培訓期間,學員赴旌德縣“兩山”館、靈芝公園、路西村開展了現場教學,深入了解旌德縣“兩山”理論實踐創新成果、經驗啟示及美麗鄉村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舉措和成效。
旌德縣是全國首批、安徽省唯一的“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旌德縣相關領導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護綠水青山,打造旌德樣板;發展健康產業,探索轉化路徑;推動鄉村振興,鑄就金山銀山;優化政治生態,護航綠水青山五個方面,分享了旌德縣在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方面的創新做法和經驗成效。重點介紹了旌德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樣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兩條轉化路徑上的成功經驗。
旌德縣開展的集體股改、農村“三變”,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等一系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為培訓班學員就如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訓學員表示,此次培訓班緊密結合實際,內容豐富,既有理論高度,又具有很強的實操性和針對性。
▼精彩現場▼
▼ 參訓學員點贊 ▼
▼ 專業的培訓平臺 ▼
人才培訓中心是決策雜志社(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重點打造的集成式服務平臺之一。在多年的發展中,決策雜志社培訓中心與2000多位全國各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建立了順暢的溝通渠道,并與國內外知名培訓機構建立了穩固合作關系,推出一系列個性化、互動化和定制式培訓。
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多場培訓活動,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效果受到參訓學員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