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稱為“金九銀十”的收獲季節里,中國高鐵也迎來了“豐收”,聯調聯試的信息捷報頻傳:連通安徽、河南的商合杭、鄭阜,江蘇的徐淮鹽,山東魯南、河南鄭萬、江西昌吉贛、貴州成貴、河北京張、山西大張、湖南常張黔,內蒙古呼張,遍布東西南北中的新建線路都在加緊試跑,預備2019年12月開通。根據公開信息統計,到2019年底,將有10多條高鐵正式運營,接入全國高鐵網。
隨著新建線路持續延伸,到2020年,全國將有近一半省區實現“市市通高鐵”。從一個省域高鐵發展的時間軸來看,“市市通高鐵”標志著完成了高鐵建設中骨干線路通車和網絡布局形成的前兩個階段,進入全域覆蓋的3.0階段。
俗話說“鐵路一響,黃金萬兩”,站在“市市通高鐵”的時間節點上剖析可以發現,高鐵改變城市布局和產業經濟的鮮活案例,就像紀錄片《超級工程》呈現的那樣,可以寫成一部英雄史詩般的大書。不僅僅是10年高鐵,一起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走過的路,全國各地對“要想富,先修路”這最樸素的六個字蘊涵的道理,都有深刻的感觸,有的地方甚至是刻骨銘心的。
這條“路”是平面的,也是立體化的。
今天,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共享綜合交通體系的紅利。但不能忘記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那時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瓶頸之一正是交通。經過90年代開始的高速公路建設高潮,大部分省區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這直接推動了物流快遞業崛起,聞名全國的“三通一達”快遞公司就是在滬杭高速的車流里誕生成長的。類似這樣由交通催生產業經濟的例子,不勝枚舉。
與高速公路同步推進的是“村村通”。這條路比高速公路更有價值,因為鄉村公路不僅是有形的脫貧攻堅致富路,更是打開眼界、解放思想的路,更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要想富,先修路”的涵義。
這條“路”是無形的,也是全鏈接的。
公路、高鐵、水路、航空等都會面臨開通的地域限制,但有一條“路”卻是全國通達的,這就是信息高速公路。在“互聯網+”的引領下,這條“路”,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缺失的基礎元素。全中國實現網絡暢通,是邁入互聯網時代25年來,一項影響極為深遠的建設成就,足以彪炳史冊。無形的電子信息網加上有形的立體交通網,兩者相互催化后的“化學反應”,正在產生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傳播等一系列的復合性改變,重塑著城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一個又一個發展的“新風口”,持續不斷地創新出來。
這條“路”是心里的,也是腳下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持之以恒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背后,凝聚成的是中國發展的路。這條“路”上努力奔跑的是每一位追夢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