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特殊戰“疫”引發的改變,正持續沖擊著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
未來已來,哪些改變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透過最近兩個月來的繁雜,其背后的共性正越來越明顯。
首要是補短板,這已是一種社會共識。疫情突如其來,充分暴露出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的明顯短板和不足,這些都與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公共衛生安全不相適應,與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要求不相適應。由此,必須圍繞公共衛生體系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建立完整的鏈條。
兩個月來,“你在線嗎”成為人們日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線”改變了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無論是已經習慣線上模式還是很少線上應用的,都必須學會線上生存。正是得益于十多年來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及應用創新,“在線中國”成為防控疫情和維持社會運行的核心手段之一。可以肯定的是,疫情過后的“線上生存”,將會進一步強化,上升到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線上線下融合才能有成長空間,這將會深度改變企業組織、政府服務的模式。
“云上世界”帶來的,將是產業之變。在高新技術領域,生物制藥、基因檢測、醫療裝備、公共衛生,以及分級診療、大健康等領域,都會得到資金、人才、政策的傾斜,迎來新風口。同時,“新基建”快速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必將加速中國制造業的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水平。在這一進程中,擁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鏈的中國制造,將真正推開智造的“機會窗口”,任何企業和城市都不能錯過這一波“新基建”的機遇,借力實現“換道超車”。
一場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讓所有人對城市的認知更加深入,城市韌性和“免疫力”將會受到空前重視。
大城市是一個由海量細節組成的巨型系統,必須樹立起“全周期管理”意識,只有各維度的要素平衡,才能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應急中的“硬隔離”讓管控有力度,“軟服務”讓管理更有溫度,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子,是急需完成的一道“必答題”。
但城市治理只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次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現實檢驗,更是一次壓力測試的大考。在重大突發事件中,新媒體時代的輿情應對機制和能力,也面臨考驗。
下一步,將對應急管理體系進行全方位、多視角剖析,進而從硬件和軟件上逐步完善,做到關口前移,織密織牢第一道防線,才能真正減少“被動式”應對、“應激式”突擊,這將是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比如在疫情發生前,各種只跑一次的政務系統已開始出現,疫情將推動政務服務數據化提速。隨著各種大數據、可視化的管理手段運用,政府各部門、學校、各行業管理機關的管理系統將全面升級,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降低溝通成本,加快整個社會的運行。
“現在就是活的歷史”,經歷過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小到每一個人,中到一座城市,大到一個國家,都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盡快成長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