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隨著2019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正式發布,標志著全國城市地區生產總值(GDP)30名排行榜最終出爐。因第四次經濟普查后的數據修訂,城市經濟榜單“大洗牌”。
在“萬億俱樂部”城市中,鄭州力壓長沙,成為中部經濟“榜眼”;前兩年風頭正勁的西安,退出前20;溫州經過多年砥礪奮進,再次躋身30名。
此刻,“煮酒論英雄”,還有哪些看點?一起來看!
一、“頭部”格局趨于固化,8000—9000億元斷檔
2019年,中國城市GDP30強,入圍門檻達到6600億元。
溫州以6606.11億元的經濟總量位列第30名,這是在溫州歷經10年的“徘徊”之后,第一次重返全國經濟30強。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30座城市經濟總量加起來達到422243.22億元,占2019年全國經濟990865億元的42.6%,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經濟增長“領頭雁陣”。
從30強榜的梯隊來看,30000億、20000億、10000億、9000億成為四個關鍵整數關口,以此形成不同的梯隊和陣營。
第一陣營是超過10000億元的“頭部”城市,有17個,正是目前“萬億俱樂部”城市。
其中,上海、北京超過30000億元,遙遙領先;
深圳、廣州、重慶超過20000億元;
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超過14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蘇州是10強城市中唯一的地級市,被譽為“中國經濟最強地級市”。
寧波、無錫、青島、鄭州、長沙超過11000億元,排在第12位—16位,是“頭部”城市中最具看點的區間,每年都在上演你追我趕的精彩大戲。佛山是2019年萬億城市的新軍。
第二陣營是9000—10000億元之間的城市,這是“萬億俱樂部”城市的“后備軍”,多達7個,分別為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和西安。
2020年,這7個城市極有可能攜手邁進“萬億俱樂部”,屆時“萬億俱樂部”城市將擴大到24個。
除去兩大陣容之外,是經濟總量低于9000億元的城市,有6個,分別是煙臺、常州、徐州、大連、唐山和溫州。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30強榜單上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在8000—9000億元區間內,出現了斷檔,沒有一個城市進入此區間。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2020年最有望進入8000億元檔的是煙臺和常州,兩地2019年經濟總量分別達到了7653.45億元、7151.35億元。
這也直接導致2020年將短暫空缺“萬億俱樂部”的“后備軍”,兩城要沖刺萬億最早要到2023年,30強的“頭部城市”的區域發展格局將形成固化,強者恒強。
二、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占一半
從30強上榜的城市分布來看,區域差異化較為明顯。江蘇省最多,“十三太?!庇薪话氚裆嫌忻?,以6個城市冠蓋全國。
廣東第2,有4個市進入;山東、浙江并列第3,都有3個市。蘇粵魯浙四個省上榜名額占了一半以上。這也契合了2019年全國各省經濟排行榜的強省格局。
此外,福建有2市上榜,四川、湖北、河南、湖南、安徽、陜西、遼寧、河北各有1市上榜。
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注意到,在30座城市中,省會城市占到了11個,廣州、成都、武漢、杭州進入了10強,南京、鄭州、長沙、濟南進入了20強,合肥、福州、西安進入了30強。
從城市群的分布看,
京津冀地區有北京和天津2城上榜;
珠三角地區有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4城上榜;
長三角地區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合肥、南通、常州、徐州和溫州共11座城市,占據30強的三分之一多,可謂獨占鰲頭。
從更大的區域分布來看,發展分化較為明顯,區域經濟呈現非均衡狀態。
先從南北縱向看。南方地區有20個城市,北方地區有北京、天津、青島、鄭州、濟南、西安等10個城市;
再從東西橫軸看。東部有22個,一絕騎塵;中部有4個,西部有3個,東北僅有大連1市上榜,排在第28位,區域發展不平衡日益顯著。
三、趕超大戲、懸念再起
城市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每年榜單上的城市間排名升降,映射出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
這集中體現在三個關口。
一是10強城市的競爭。過去,“第一方陣”10強城市格局一直穩定,然而在2019年,經過第四次經濟普查后,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最大的“變數”是天津。2019年,在第四次經濟普查后,天津下調了5446.72億元,下調幅度達到28.96%,是下調幅度最高的,直接導致天津在全國城市區域經濟格局上的下滑。
從2018年全國第6位,下滑到全國第10位,一夜之間變成10強守門員,相繼被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反超。2019年,杭州經濟總量為15373億,比天津多出1268.72億元,短時間內看,天津想要實現翻盤,難度很大。
更嚴峻的是,天津的10強位置已被追兵踩到了腳后跟。2019年,南京以14030.15億元排在全國第11位,僅僅落后天津74.13億元。
要知道,在江蘇集全省之力提高南京省會首位度戰略下,南京勢頭十分強勁。南京增速已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位居東部地區經濟總量超萬億元城市首位,經濟總量連續五年連跨5個千億元臺階。
2020年,天津能否守住第十位?值得關注。
另一個關注點是重慶能否改寫“上北深廣”傳統強勢經濟格局。
2019年,第四次經濟普查后,重慶經濟總量上調了1225.81億元,達到23605.77億元,2019年廣州的經濟增量只有770億元,達到23628.6億元,兩城之間的差距縮小到22.83億元。
近年來重慶喜訊連連,更是增添了重慶趕超的信心。2019年,西部陸海大通道建設啟動,重慶是國際門戶樞紐;2020年,國家將發布“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詳細規劃,重慶的政策疊加效應更加明顯。
2020年,“上北深廣”將變成“上北深渝”嗎?拭目以待。
此外,成都、武漢多年的“成武之爭”也在2019年趨于明朗。過去,成都、武漢兩城經濟差距一直維持在500億元上下,2019年兩城經濟差距達到789.44億元。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經濟造成明顯沖擊,“成武之爭”將在2020年增加新的看點。
隨之登場的是“武杭之爭”。2019年,杭州與武漢的差距已由2018年的1338.29億元,縮小到850.16億元,杭州如能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速,今年極有可能追上武漢。
二是“萬億俱樂部”城市逐漸分化分層,下游輪番上演追趕超越的“好戲”,爆發在寧波、無錫、青島、長沙和鄭州之間。
2018年,青島以12001.5億元排在第12位,無錫11438.62億元排在第13位,長沙以11003.41億元排在第14位,寧波10746億元排在第15位,鄭州10143.3億元排在第16位。(2018年數據以當年各市統計公報為準。)
但在第四經濟普查后,2019年五市經濟格局重新洗牌。
寧波經濟總量由2017年9846.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1985.12億元,從第15位趕超青島、無錫和長沙,上升到第12位;
無錫趕超青島上升到第13位;
鄭州以15.48億元的優勢超過長沙,位列第15位,成為中部經濟“第二城”,僅次于武漢。
鄭州、長沙兩城的主要差距在二產上。2019年,長沙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32億元,鄭州為4617億元。
從近年來的變化看,鄭州十分亮眼。2017年,鄭州比長沙經濟總量少1405.31億元、比青島少1907.08億元,比無錫少1381.6億元,比寧波少716.7億元。兩年后,鄭州成功趕超長沙,與青島、無錫、寧波差距縮小到151.61億元、262.62億元、395.42億元,乘勢而上的“鄭中心”,不斷在上演中原崛起的故事新編。
如今,青島和長沙分別下調到第14位和第16位。五市差距很小,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是一場區域競爭中的“拉鋸戰”。
三是經濟20強城市的角逐,突出表現為新銳省會力量合肥、福州,老牌省會濟南、西安和制造大市泉州、東莞、南通的焦灼狀態。
這是最具有變化性和看點的矩陣,不僅關乎著“萬億俱樂部”城市的歸屬,還直接影響到經濟20強城市的爭奪。
“十三五”以來,這7城的格局每年都在洗牌。
2018年,西安一度躋身20強。
2019年,泉州以9946.66億元排在第18位,距離跨進“萬億俱樂部”僅有一步之遙;東莞以9482.5億元排在第19位;合并萊蕪后的濟南以微弱優勢領先合肥,挺進20強。
這7城的經濟總量集中在9300—9400億元區間,前后差距僅有100多億元,往往也就是一個大項目便能改變的格局。誰能笑到最后?短時間還不能給出答案。
四是誰能成為2020年經濟30強城市的新晉者?決策雜志注意到,這幾年,哈爾濱、長春、沈陽相繼退出榜單。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直是城市榜單的常態。比如,2019年的溫州,便是時隔10年后的第一次重返。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奇跡的奧秘在于地區間的經濟競爭。每年上演的“30強之爭”,也是中國經濟的強大動力之一。
在城市經濟格局上,誰在青梅煮酒,哪兩座是“瑜亮之爭”?城市變化從來不缺少話題!經濟發展的進退也是兵家常事,榜單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而唯有發展才是不變的硬道理,因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