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業態,深深影響和改變著產業的發展理念、企業的營商理念和群眾的消費理念。近年來,我縣以“互聯網+”思維為引領,電商產業蓬勃發展,在帶動產品銷售、群眾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涌現出眾多亮點。
(一)基礎實。我縣以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創建為契機,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硬件支撐,為電商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平臺建設上,建成了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513家各類電商服務站點,實現全縣村(居)全覆蓋。其中,“農村淘寶”縣級服務中心1個,村級服務站點83家,“和沐生活”村級網店105
家,“郵樂購”站點281
家,供銷e家40家。光網入戶上,全縣鋪設光纜1.89萬公里,行政村光纖入村率100%;全縣寬帶用戶11.77萬戶,其中農戶網絡接入8.97萬戶、占比達76.2%。農村道路上,自2016年開始實施總里程為846公里的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村級暢通公路達775.9公里,水泥硬化道路實現“村村通”。物流服務上,整合郵政、和沐、菜鳥和“四通一達”等物流資源,全面提升農村電商物流服務體系,促進農村電商與物流的高效聯動,實現
“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
(二)氛圍濃。我縣電商發展通過綠色食品公司等市場主體率先“觸網”和創業帶動,政府政策扶持后續跟進,氛圍日漸濃厚。一是政策引領。出臺扶持電商發展優惠政策,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發展資金,在培訓、金融、稅收、用地、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縣青年電商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免除租金、水電費、網絡費和物業費,引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開展培訓。有效整合商務、人社、扶貧、婦聯、團委、殘聯等部門培訓資源,今年以來各行業主管部門共舉辦電商專題培訓班52期,培訓各類電商從業人員3576人次。三是廣泛宣傳。發揮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宣傳陣地作用,建立了樅陽電商工作微信群、電商協會會員群,加強電商經驗應用推廣,全方位提升電商發展的影響力。創新開展“電商扶貧到田頭,農貨銷售不用愁”、“粽葉飄香,扶貧送暖”電商扶貧義賣等系列活動,不斷擴大電商扶貧的影響力和參與度。
(三)模式新。我縣一些規模較大的電商積極探索經營新模式和發展新路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是品牌帶動型。聚焦農產品資源,推進縣域電商公共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線上銷售。縣電商產業園著力培育打造“蓮湖大隊”品牌,開發樅陽系列特色美食。鮑記蜂業公司注冊的“鮑記牌”系列產品入駐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實現翻番。返鄉青年張鐵飛創建青春有夢電子商務公司,依托白茶、面粉、香腸等注冊
“絳甘坊”牌農產品在網上銷售,當年銷售額就達到1000余萬元。“浮山”牌蕎麥茶、白蕩湖大閘蟹、湯溝茶干、樅陽香腸、田園米業、黃公山白茶、高生源蜂蜜等產品入駐
“淘寶網”“天貓商城”“京東商城”,銷售形勢喜人。今年1-9月份,全縣電商網絡銷售額同比增長45%。二是就業帶動型。“和沐生活”建起“1+49”和“網店+物流”一體化的電商體系,自主開發的移動端“智慧城鄉”電商平臺覆蓋省內外18個縣域,注冊用戶17.6萬人(次)、入駐網店近3萬個。“供銷e家”利用全國供銷系統內2862個縣級運營中心信息共享巨大優勢,建立“電商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在全縣發展加盟農民合作社78家、供銷直營店232家。玉堂雨具通過“電商+公司+農戶”模式,合作社生產車間固定用工300余人,領料加工500-600人,帶動當地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三是脫貧帶動型。創新“龍頭+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和“你養我銷、包購包銷”形式,依托本土資源和特色優勢,扎實推進電商扶貧無花果、白茶、苗木花卉、白蕩湖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白柳鎮無花果電商扶貧地基總投資1000萬元,種植多品種無花果、紅心獼猴桃、翠冠梨等經濟作物1300畝,帶動20余戶貧困戶成功脫貧。樅陽康民養殖合作社為43戶貧困家庭免費提供雞苗和技術指導,2017年網上銷售土雞超2萬只,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5千余元。
(四)成效好。電商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產業加快轉型和一二三產融合。一是規模效應在顯現。全領域推進工業品、農產品、旅游服務產品線上銷售。全縣電商產業吸納從業人員近萬人,涉旅賓館、酒店笫三方平臺應用率100%。二是發展效益在外溢。2014年以來,全縣電商交易額連續三年實現高速增長,2017年達到7.2億元,其中農產品交易額2.4億元、增長45%。榮獲“全省電子商務發展先進縣”稱號。三是扶貧效果在提升。本著“政府主導、上下聯動、企業運作、創新服務、打造特色”的原則,著力構建“互聯網+精準扶貧”電商扶貧體系,大力實施“1156”工程,即圍繞實現全縣網絡銷售建檔立卡貧困戶農產品1000萬元目標,每個幫扶責任人幫助貧困戶家庭銷售農產品1000元,通過“五個一批”(規模電商企業幫扶一批、村級電商服務站幫扶一批、貧困村電商服務站幫扶一批、農村電商帶動人幫扶一批、電商培訓孵化培育一批),大力實施電商扶貧“六大工程”(精準幫扶對接工程、品牌培育工程、惠農展銷工程、農特產品物流配送工程、創業孵化工程和電商扶貧輔助崗位),全方位推進電商扶貧工作。目前,全縣通過電商帶動2500名貧困人口年均增收800元以上。
(供稿人: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