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菠蘿、小龍蝦……最近你在直播間購物了嗎?
從米面糧油到水果生鮮,從口紅首飾到家具用品,從家用電器到房子車子,“萬物皆可直播”。
▲圖片來源:抖音
戰“疫”助農新方式
“直播帶貨”成為戰“疫”助農的重要手段,備受網民關注。“直播帶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不僅能為農產品銷售拓寬銷路,還能有效帶動農產品產地復產復工,起到擴內需、促消費的作用。有網民說,“現在數字成了新農資,手機成了新農具,大棚成了直播間,直播成了新農活。”
市長、縣長、鄉鎮長主動“代言”,網紅、明星、主持人也紛紛帶貨,直播讓農產品銷售找到了新出路。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各大電商累計銷售湖北農產品79.6萬噸,促進線上交易達1820萬次。正可謂“農貨賣得俏,網民買得歡。”
在直播帶貨的主播中,有一群人特別吸睛,他們就是為當地特色產品“代言”的地方領導干部。印象中說話嚴肅的地方領導干部,有的穿上特色服裝,有的上手做菜,有的高歌一曲,紛紛在直播間用“網言網語”推介地方特色產品。有網民說,領導干部直播帶貨“自帶流量”,他們對當地產品有著清晰的認知,還能增強產品的信譽度,很容易打動消費者“買它買它買它”。這樣不僅能直接促進當地產品銷售,還具有帶頭復工復產、提振市場信心的象征意義。
▲4月18日晚,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與抖音聯合舉辦的“市長帶你看湖北”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1118萬人,累計帶貨58萬件,銷貨金額達2426萬元。圖片來源:新華社
地方領導干部“直播帶貨”也是“修煉內功”。干部深入一線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社情民意,把直播間當作辦公室,是干部鍛煉多方面能力、更好地履職盡責的表現。干部為當地農戶、企業“賣吆喝”,主動打破信息藩籬、增強互聯網素養,和群眾有了更加直接的交流溝通,也是構建服務型、數字型政府的應有之義。
▲圖片來源:抖音
“在線新經濟”開門密鑰
疫情過后,“直播帶貨”還能熱度不減嗎?答案是肯定的。疫情讓“云購物”的接受度進一步提高,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幫助企業、農戶轉型升級,在銷售上降本增效。
“直播經濟”蓄力已久、勁頭十足。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直播電商行業總規模達4338億元,預計2020年規模將翻一番。直播帶貨更直觀、更生動、轉化率更高,正逐漸成為電商平臺、內容平臺的新增長動力。
隨著電商在農村的覆蓋范圍和深度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截至3月底,已有6萬多名農民入駐淘寶,成為農村主播。農產品相關直播已達140萬場,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2000多個縣(區),田間、大棚、倉庫、漁船都成了農村主播的直播間。
要讓以“直播帶貨”為代表的“在線新經濟”發揮更大作用,需要涵養健康的行業生態。中消協報告顯示,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虛假宣傳、貨不對板、假冒偽劣、以次充好、售后維權難等問題在電商直播中仍有發生。只有政府部門和電商平臺共同涵養誠信、健康的行業生態,企業、農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完善線上銷售和售后產業鏈,才能讓“直播帶貨”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