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對園區運營帶來的機遇及影響
(一)全球數字經濟發展趨勢
2016年G20峰會上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據中國信通院統計,截至2018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計30.2萬億美元。美國作為數字化發展大國數字經濟規模遙遙領先,達12.34萬億美元,占全球數字經濟規模的40.9%。中國位列全球第二,數字經濟規模達4.73萬億美元,相較于美國存在些許差距。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緊隨其后,數字經濟規模均超過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數字經濟目前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大核心動力。
我國數字經濟自2005-2018年呈持續增長態勢,從總量上來看,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保持快速增長,占GDP比重持續上升。根據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未來五年也有望持續增長,據中國信通院預計,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可達60萬億元。
(二)疫情下數字經濟業態迎來發展機遇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損失。傳統經濟形式如餐飲業、電影與樂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教育行業、體育行業都受到了很大沖擊。嚴格的疫情防控讓人們不得不將消費需求轉移到網上,在線教育、視頻娛樂、遠程會議、在線醫療、網上購物、電商平臺等這些不依賴人員空間物理移動的“非接觸式”數字經濟業態迎來快速發展的“線上時代”新契機。
(三)疫情對產業園區運營的影響
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承載了眾多創業企業。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既要保證園區運行安全穩定,又要面臨園區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給產業園區運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沖擊,從以下層面來看至關重要:
其一,疫情對產業園區的影響:園區收繳租金壓力增大,管理壓力增大,園區服務體系受到影響,新客戶招商工作停滯,新項目建設進度滯后,園區經營壓力加大,資金鏈緊張,園區空置率增加,園區未來發展不確定性增加等問題。
其二,疫情對入園企業的影響:主要是生產型企業原材料供應不足,市場訂單減少,收入減少,生產困難增加,資金鏈承壓雪上加霜,企業用工緊張,市場預期下降,對園區智能化要求高等問題。
其三,疫情對產業園區行業的影響:疫情之后全國會迎來新一輪的產業基建投資,但是產業基建的對象一定會轉向數字化基礎建設的方向,傳統的產業園區面臨新一輪的競爭經營壓力。
二、疫情后對園區數字化運營的探索
數字化形成數據資產,構成數字產業生態的核心要素。第二數字化運營是積累數據資產的方式,同時也是數據資產變現,形成價值的過程,產業園區平臺在運營中會產生大量的平臺交易數據,平臺可以通過對現有交易數據的分析來制定運營和營銷策略,同時對外服務形成異業數據協同,產生協同共生價值。
(一)構建園區命運共同體
園區不僅企業的物理空間載體,也是企業員工生產生活配套服務區,而企業是支撐園區發展動力基礎,也是園區創新活力來源。所以園區要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劃、創新體系、服務生態、金融創新及運營機制等方面入手,提升園區的數字化運營能力,構建園區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二)構建園區產業生態圈
以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和硬科技測試及服務平臺為抓手,延申產業端價值鏈,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動力,以產業互聯網平臺為服務基礎,以”云端智鏈“為技術手段,滿足不同企業數字化轉型、線上服務、金融服務、招商物業等能力,構建從產業上游到下游平臺+行業應用的產業生態圈,壯大園區產業的集聚和資源整理能力,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提升突發事件抗風險沖擊能力。
(三)構建園區應用場景化
利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賦能園區安全、管理、經營和服務環節,打造管理數據化,應急主動化、設備智能化、服務精準化的新型數字化智慧園區,拓展更多的園區業務場景,創造更大的連接規模和更豐富的園區應用場景,實現企業資源共享、高效辦公、業務管理、合理決策等功能的一體化。
(四)構建園區產業堅韌性
疫情突發事件不僅帶來園區招商、空置率、資金鏈等方面的壓力,也給園區企業帶來了訂單收入減少、復產復工困難、園區智能化要求高等方面問題,通過產能和產品的調整適應信的市場需求,適應辦公、教育、制造方式、社會治理的新變化,創新線上辦公,在線教育,及公共服務互聯網平臺化,提高企業危機應對儲備能力。
(五)構建產業大數據泛在性
將承載物理空間的基礎設施和承載數字經濟的新型基礎設施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城市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形成地方產業數據湖,運營數字產業生態,打造地方產業數字運營商核心能力,真正實現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將傳統產業變成產業大數據,打通與消費互聯網結合的通道,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結構轉型和新舊動能轉化,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六)構建園區組織創新性
面對疫情防控、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多重要求,需要政府、園區、企業、協會及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加強“社群”關系營造,構建“有溫度”的新經濟組織模式,調動企業創新活力,加強新產品、新技術及新服務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加速創新技術商業化和創新主體落地,在經濟恢復、政策制定、場景發布共建共治,形成社會治理數字模型,提升園區復雜形勢應對處理和資源聚合能力。
三、疫情后對園區數字化運營的展望
產業園區作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面對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企業紛紛延長復工時間,產業園區經營壓力凸顯,對園區運營企業防疫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招商引資能力都提出了挑戰。展望“十四五”規劃,產業園區將會加速分化和轉型,未來將朝著好產品、高質量、強資金、穩運營以及數字化方向轉型。
展望“十四五”規劃,未來的產業園區,將會是通過互聯網新興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打造一個數字化、智能化、泛在化的運營服務信息平臺,在線辦公、遠程會議、線上招商、線上物業、線上路演、線上電商、無人便利店、機器人配送、機器人自助餐廳等配套服務能力將得到提升,將會集成5G、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多種不同高科技產品協同應用以滿足多種全新的應用場景,產業鏈的整合積聚效能更加明顯,從而實現企業資源共享、高效辦公、業務管理、合理決策等功能的一體化。
(作者單位:北京牡丹電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