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最佳!上海成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
3月26日,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7),上海位列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第四位,僅次于紐約、倫敦、東京,排在新加坡、香港、北京、舊金山、日內瓦、洛杉磯前面。
在獲得了史上最佳排名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還有哪些提升空間?1個月前的一份重磅文件,給出了答案。
2月1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和上海市政府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簡稱“《指導意見》”)。選擇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間節點發布,對于上海沖擊國際金融中心意義重大。
根據上海“十三五規劃”,2020年上海將建成“五個中心”,即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其中,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上海帶動長三角共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至關重要。
上海距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多遠?
在上海“五年規劃”編制者看來,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這一條“暗線”建設“五個中心”,最需要考慮的是影響未來的最大變量是什么。上海市發改委前副主任王思政曾提出,“未來”是更長遠的一段時間,可以設定為5-30年,這是處于大變革、大轉型期的規劃,對未來承擔起的責任。
當年,經過反復討論,編制者和專家們從眾多變量中提煉出意見最統一的兩個最大變量:危機和知識經濟。
“危機”,即從2008年金融風暴發端,不斷蔓延深化、持續至今的全球經濟危機。“知識經濟”,即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經濟。王思政認為,這兩大變量伴生在一起,放大了對未來的不可知。“實踐中我們已經看見,這兩大變量已經對過去的10年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可能對未來30年會產生更大的顛覆性的影響。”
在筆者看來,《指導意見》的出臺,讓上海可以站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更高平臺上,通過金融改革和創新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以更好地應對可能影響未來幾十年的“兩大變量”。
“當中國經濟和上海經濟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所有跡象都表明,我們沒有其他途徑,只有通過改革和創新來突破重圍。”上海的智囊團們都這樣認為。那么,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上海距離“國際金融中心”到底還有多遠?
過去兩年,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中,上海已連續三期排名第5位,高于東京、法蘭克福、蘇黎士等老牌國際金融中心。在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上海上升1位,位列全球第4。
經過多年發展,上海還是我國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地區。截至2019年底,上海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已超過510家。特別是2018年以來,上海已累計向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上報了五批48個對外開放項目,涵蓋銀行、證券、基金、保險、資管等多個領域。其中,一批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項目已率先落地。比如,野村證券、摩根大通等。
很多研究者認為,上海在GFCI中的排名雖然較高,但開放程度依然不足,若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就言過其實。
因此,上海的開放程度依然需要繼續升級。這一次,《指導意見》用四個字為上海未來的金融開放定調——更高水平。
為此,《指導意見》進一步支持金融開放舉措率先在上海落地,包括試點外資機構與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探索保險資金依托上海相關交易所試點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促進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建設,包括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產品市場,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等;推動上海建設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金融營商環境。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對上海金融中心的國際化和高水平開放,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
吹響沖鋒號和動員令
要求很具體,但金融的改革和創新依然需要抓手。“《指導意見》很明確,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一體化就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兩個抓手。”一位深度參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研究者指出。這兩個抓手也是上海進行對內和對外改革開放的兩個窗口。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看來,《指導意見》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于長遠,更加鼓勵支持金融創新,有不少實質性的突破。其中既有行業準入在內的開放創新,也有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在內的制度創新。
針對臨港新片區建設需要大量長期穩定的資金,《指導意見》優化股權投資方式,創造性地提出支持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和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在上海設立專業子公司,投資臨港新片區和長三角的重點建設項目股權,以及參與相關企業重組、股權投資、直接投資等業務,從而更好地支持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具有國際競爭潛力的重點產業發展。
針對自由貿易功能,《指導意見》在前期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基礎上,對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進行了再提升、再深入。
上海金融局相關負責人向筆者透露,《指導意見》讓上海可以通過新片區,將金融政策始終保持在全國的領先水平。“希望可以以此增加市場的長遠信息,從而提高境內外投資者參與新片區建設的熱情。”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長三角一體化都是金融改革和創新領域的難點和痛點。不過,這一次《指導意見》明確,要推動金融機構跨區域協作,打破銀行授信、移動支付及相關基礎設施等跨區域經營的障礙,推動上海金融市場輻射聯動長三角,并優化完善長三角金融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
沖刺就在眼前,時不我待。2020年,上海就要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而近期,全國上下正處于全力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雙勝利的關鍵時刻。“《指導意見》在這個節點推出,非常及時和必要。”眾多研究者都曾向筆者表示,當前我國受疫情影響,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定考驗。在此時加速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通過金融開放來吸引國際企業參與,也將令中國發展與國際經濟結合的更加緊密。
《指導意見》是2020年國家部委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第一份文件,也是今年關于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和支持臨港新片區建設的第一份文件。上海市金融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這等于吹響了沖鋒號和動員令,細化工作已在進行,未來將逐條明確牽頭部門、配合單位、時間節點等,全面壓實責任。
隨著《指導意見》的落地,到2020年底,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所發揮的作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