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縣電商發展勢頭良好,但還存在眾多的發展瓶頸和制約因素,滯緩了電商由“小”向“大”、由“弱”向“強”邁進。主要表現為“四個缺乏”:
(一)缺乏有效整合。一是網銷產品來源散。我縣地域優勢突出,盛產茶葉、水產、蕎麥制品、蜂蜜等20多類近500余種特色農產品。久點、傳文等規模網店能依托自身的產業基地銷售產品,貨源較足、銷售穩定。而多數小微網店是通過收購周邊農民種養的農產品來經營,受地域性、季節性和收購量等因素影響,銷售規模上不去。二是電商群體發展散。全縣電商經營主體主要集中在城區及周邊,農村地區文化程度較高且適合從事電商發展人員,絕大多數在外務工或創業,目前絕大多數村(居)普遍只有2-3家電商經營主體。從分布情況看,樅陽、會宮、浮山等地發展相對較好。各電商間合作不緊密,甚至相互壓價競爭,沒有形成“資源共享、抱團作戰”。三是電商平臺應用散。全縣電商應用平臺眾多,主要有天貓、淘寶、拼多多、郵樂購、蘇寧易購、供銷e家、微商APP、火爆食品招商網等,但各平臺間相互不兼容,電商資源難以有效整合。商業平臺運行成本較高,如
“天貓”平臺每年需投入推廣費、直通車費、技術服務費、保證金等30萬元左右,小微電商難以承受。引進的網銷平臺管理維護培訓滯后,進入商家不多,運行效果不佳。
(二)缺乏有力引導。一是政策支持不夠有力。我縣雖然連續三年出臺促進電商發展的若干政策,但從電商經營主體反映情況看,政策門檻偏高、支持面偏窄、牽動效應還有待增強。二是服務指導不夠精準。服務站建設方面,縣電商服務中心受場地、人才、編制等限制,目前委托安徽淘博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雖能提供培訓孵化、辦公運營、創業推廣等服務,但工作局限性明顯,還沒有發揮出應有作用。全縣鄉鎮和村級服務站基本依托電商平臺(企業)建設,僅限于代買代購、收發快遞,業務單一、服務能力有限,甚至一些服務站點僅是簡單掛牌了之,一直處于停運狀態。電商培訓方面,雖然我縣開展一批5—7天或1天的電商培訓,但受訓電商知識層次普遍不高,理論和操作知識難以聽懂,培訓課程針對性不強。同時由于各電商使用平臺不同,操作程序不同,難以“手把手”教會,培訓效果不理想。三是要素供給不夠充分。電商專業人才極度缺乏,農村電商在產品開發、管理運營、推廣營銷等方面得不到專業指導,制約了農村電商健康發展。金融部門針對電商創業的金融產品偏少、支持偏緊。
(三)缺乏龍頭帶動。一是電商規模普遍偏小。我縣各類電商大多是草根創業,電商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市場開拓和競爭力不強,線上特產館銷售未形成規模,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同時,農村電商網點存在多企多點建設,缺少統一規劃指導,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公共品牌開發滯后。縣域農產品公共品牌被稱之為一個區域的“金名片”,也是衡量一個區域電子商務發展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從我縣情況看,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雜而亂,商標五花八門,尚未形成有規模和影響力的公共品牌。三是優質產品打造不夠。我縣農特產品資源豐富,適合網銷產品頗多,但對農產品的商標注冊、質量認證、產品包裝等重視不夠,存在無深加工、無標準、無品控、無溯源等問題,導致農產品銷售規模小、層次低、上行難,“質優價不優、增產不增收”現象突出。
(四)缺乏平臺支撐。一是缺乏專業物流園支撐。現有的物流體系規模與電商發展需要有較大差距。目前,
我縣僅有聯網快運物流和至合肥、安慶等城市少數專線物流,
沒有省際專線物流和配貨物流,對網售的大宗商品基本通過聯網快運至安慶港口轉運,外貿型企業只能將產品運至上海、寧波、深圳等地出口,中轉環節多、耗費時間長、運輸成本高。二是缺少農貿大市場支撐。我縣作為農業大縣,沒有大型綜合類農貿大市場,特色農產品市場交易、批發零售、冷鏈倉儲、檢疫檢測等功能整合滯后,制約著特色農產品規模批發、農產品“上行”和農村電商提質擴面發展。三是缺失市場服務商支撐。支付認證、代運營、數據分析、網店裝修等市場服務體系不健全,尤其是缺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縣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農村電商產業園建設滯后,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難以協同跟進,導致全縣農村電商心競爭力不強。
通訊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