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不對路、群眾參與度低等難題入手,按照“群眾點菜、政府買單”的方式,做好公共文化服務“菜單式”“訂單式”服務。
一是“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縣文化館根據群眾需求,常年開設古箏、揚琴等7個公益性文藝輔導班,并邀請蘇州名師等文藝專家駐點授課;精準圖書采購,縣圖書館根據群眾“點菜”目錄采購,確保供需匹配,年采購40萬元1.5萬冊圖書;精準節目選送,根據群眾需求和喜好送戲下鄉,并邀請群眾代表作評委,對節目現場打分,提出改進意見,確保選送出百姓喜歡的文藝節目。周一到周日全部免費開放文化館、圖書館等場所,時間延長到晚上9時,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開設映山紅大講堂、暑期高校研學游、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詩歌朗誦會等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作家帶來文化套餐。舉辦“書香金寨”全民閱讀進鄉村活動,促進農家書屋圖書“下樓”,縣圖書館充分發揮牽頭作用,2018年指導各村開展全民閱讀活動140余次,2019年1至8月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超過100場。金寨縣圖書館于2019年7月新增投入使用金寨縣圖書館總分館大數據平臺,提升圖書館工作管理效率,依據平臺大屏幕實時了解總分館人流量、排行榜、服務效能匯總、即時大數據。并方便讀者瀏覽圖書館通知公告、實時動態、好書推薦等閱讀信息。
二是“精品”打磨文藝力作。出臺文藝創作獎勵辦法,組織實施“金桂獎”評選,激發全縣文藝工作者創作熱情,引導創作一批源自民間的文藝作品,邀請省內外知名作家、藝術家深入實地采風,推出《有一種紅叫金寨紅》等系列精品力作。宣傳文化人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金寨縣文化旅游體育局文藝創作組認真辦好《金寨文藝》季刊雜志,新增紅色記憶、金寨人物欄目,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大別山精神,2018年初開通金寨文藝微信公眾號,作為紙刊選稿基地。創作人員多次深入一線采訪創作,創作紀實文學、情景劇劇本、新聞等題材作品。重視宣傳、報送好人文化,刊發在《安徽文學》《安徽日報》《圖書館工作》等省級刊物,并被新華網、戲劇網等五十余家媒體轉發。2018年、2019年金寨縣圖書館館員何梅、紅色宣講員廖家同、皮影戲傳承人易乃益等文化人物陸續榮獲敬業奉獻類“六安好人”稱號。36年義務宣講紅色文化的金寨黨史專家廖家同,于2018年11月榮獲由教育部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工作小組和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組織遴選的全國“百姓學習之星”稱號。靜心創作,打造曲藝歌劇作品。2019年5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報送的小品《紀念碑》獲得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八屆群星獎決賽入圍作品獎,金寨縣文化館作為演出單位之一,積極參與小品《紀念碑》的演出活動;7月10日,由六安市委宣傳部、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牽頭創排的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金寨縣上演。由金寨縣原文化館館長李建梅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原創劇本。劇目以大別山民歌為主要音樂載體,以波瀾壯闊的大別山革命歷史為背景,以金剛臺婦女排八姐妹、105歲李桃榮等為人物原型,再現鄂豫皖蘇區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場景,充分展示老區大別山精神。2019年5月,引入原創大型軍旅話劇《歷史的天空》在金寨縣上演;2018年金寨縣原創歌曲20多首,以歌唱家鄉美為主。為大灣村、胭脂村打造村歌《情懷大灣》《胭脂紅》等,創作金寨特色的《大別山采茶歌》《大別山喲梅山湖》《金寨的春天》《我的家鄉叫金寨》等歌曲、MV。2019年上半年金寨縣原創歌曲數量十余首,如《在路上》《望春谷》《茶山新歌》等。
三是“精心”記錄鄉愁文化。定期舉辦天貺文化節、大別山民俗文化旅游節等各類節慶活動,傳承大別山民歌、絲弦鑼鼓等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農耕文化,讓人們記住“鄉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依托民間演藝團體,以優秀傳統文化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為重點,吸引群眾主動參與,講親歷事、演身邊人、跳廣場舞、嘮鄉親話,變文藝活動“三下鄉”為“常在鄉”,多支民間演藝團體常年活躍在鄉鎮文化站、農民文化樂園和田間地頭,“天天有歌舞、月月有大戲”成為群眾生活常態。如,梅山鎮文化站堅持每周開展戲劇活動,固定參加的票友達80多人,受到國家京劇院領導“點贊”。全縣梳理收集小吊酒制作工藝、古碑絲弦鑼鼓等2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金寨技師學院開設“大別山民歌”非遺課程。
四是“精彩”演繹鄉親風貌。通過以獎代補,引導群眾自編自導自演,舉辦“俺們村里的春晚”。2019年首次廣泛推廣鄉村春晚活動,金寨縣49個村舉辦春節聯歡晚會,選送6個村的春晚節目參加“安徽省最美鄉村春晚”評選并榜上有名。如2019年2月5日,中國靈芝第一村金寨關廟鄉胭脂村已連續舉辦第三屆春節晚會,全部由村民們自編自導自演,安徽電視臺等數十家省市級媒體集中報道。
通訊員:張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