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您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什么?
王誠:除了“六穩”“六保”和“就業”等熱點詞匯以外,還有一個字給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新”,我自己數了一下,除了“新冠肺炎”里的“新”之外,一共提了近50處,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我們下一步推動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新”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沖擊,老百姓“宅”家期間的商業行為催生出新的消費模式乃至生活模式,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啟示,那就是要適應形勢、順應形勢,改變思路、推陳出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走出一條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
記者:今年,備受關注的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入“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范疇,請談談您的看法?
王誠: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等“兩新一重”建設的命題,不僅指明了下一步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更提出了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就蚌埠而言,“新基建”也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將“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統一起來,將有助于克服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增強經濟韌性、釋放發展潛力。當前,省級層面已經把合肥和蚌埠作為“新基建”重點建設城市,我們要搶抓機遇,聚焦有利時機促進“新基建”建設。
(一)堅持大棋局,開啟“新基建”新里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下好“新基建”這局棋,必須全過程謀劃、全流程跟進、全鏈條發展。一是注重規劃引領,加強對現有新基建領域項目的梳理和整合,超前謀劃和完善“新基建”頂層規劃。第一時間將“新基建”內容納入“十四五”規劃思路,編制完成《蚌埠5G生態產業園規劃報告》,全力打造建立在5G基礎上的智能產業園,加速編制《蚌埠市5G通信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2025年)》等專項規劃。二是注重項目帶動,將“新基建”領域項目優先納入市、縣領導牽頭聯系,并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推進與政策性銀行合作、專項債等方式予以扶持推進。目前,蚌埠已儲備“穩投資”新基建項目11個,總投資201.5億元,占全省的7.8%。三是注重產業培育,加強與駐蚌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的有機對接,積極運用省“三重一創”等政策工作,持續引導和壯大相關產業。目前,在5G通信產業領域,蚌埠已擁有研發平臺25個,其中國家級平臺6個,初步形成“5+1”的產業發展格局。
(二)堅持大視野,構建5G產業新格局。打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思維定式,始終以全產業鏈思維解決產業發展問題,做到兵馬和糧草“同行、并行、共行”,全力構建5G產業新格局。一季度,全市已建成開通5G基站123個,在建400余個,市百貨大樓、淮河文化廣場、萬達廣場、新地城市廣場等核心商區初步實現連片覆蓋。至今年年底,預計全市5G基站總數將達1000余個,位居全省前列。全力實施“一六六五”行動計劃,著力打造5G生態產業園,力爭2025年全面建成后產值突破1000億元。市重點工業項目中,5G產業相關項目計劃總投資達65億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5.2%。其中重點引進的上市公司——大富科技5G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正式開工,項目計劃5年內投資50億元,完成年營業收入100億元以上,年利稅10億元以上,項目將鞏固大富科技在5G基站濾波器領域的領導地位,打造國際知名通信標桿企業。
(三)堅持大引擎,書寫企業智能化轉型新速度。疫情防控期間,重點企業在軟件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在線化”、“分散化”的辦公方式逐漸成為新常態。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既是當前形勢下的需要,也是提升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蚌埠這個老工業基地涅槃重生的需要。目前,蚌埠市已出臺支持企業設施數字化轉型相關政策,對全市重點兩化融合試點項目,按照實際軟件等投入的30%進行獎補。在政策激勵下,企業徹底打消了投資顧慮,踴躍推動數字化轉型,中糧科技計劃投資300萬元建立可視化的5G智能工廠,昊方機電計劃投資180萬購置SAP軟件,進一步提升企業數字化管理水平。通威漁光互補、壹石通5G通信等10個總投資39億元新建項目落地開工。
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其中專門部署要“推動消費回升。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加以落實?
王誠:數字消費不僅是當前市場復蘇的動力,也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必須搶先牢牢抓在自己手里。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傳統服務業特別是線下服務業造成了巨大影響,但是網絡購物、餐飲外賣、生鮮配送、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等“互聯網+”新消費業態發展迅猛,成為當前挖潛消費市場、培育經濟增量的重要途徑,“宅經濟”的新商機已經逐步顯現,我們要搶抓市場,聚焦活力產業促進“新消費”拉動。
(一)變革促動,激發“線上”新活力。思路一變天地寬,面對新機遇,必須及時轉變工作思路,引導企業變“被動等客”為“主動推銷”,切實激發“線上”新活力。一是通過線上超市挖潛社區經濟潛力。引導合家福、華運等大型連鎖超市建立社區服務微信群,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購物平臺的同時,建立社區經濟客戶群,根據各社區居民消費習慣有針對性提供商品服務,釋放社區居民消費潛力。二是通過線上百貨帶動線下實體。引導萬達廣場、銀泰、百貨大樓等傳統百貨商城組建品牌微信群,將線下消費者引導至線上,建立品牌忠實客戶群,強化客戶對品牌的認可度,提高入駐商場內品牌的影響力、知名度,挖掘品牌客戶消費潛能,萬達廣場線上日均銷售額13萬元左右。
(二)孵化帶動,打造“網銷”新引擎。注重電商企業孵化,發揮網購不見面、成本低、流量大等優勢,提升“網銷”額。懷遠縣近期出臺《關于印發懷遠縣農村電商獎補若干政策》,針對培育壯大電商經營主體、品牌建設、農產品上行等不同方面實施獎補。縣電商孵化園為創業者減免物業房租等費用,提供快遞物流等資源對接幫助。一季度,該縣實現網絡銷售額約5億元,同比增幅近30%,通過京東蚌埠扶貧館、本土企業淮商易購、社區電商等平臺線上銷售農村產品1262萬元,收購106戶貧困戶不同種類農產品約13000斤。五河縣發揮電商服務功能,設立五河縣特色網絡銷售專區,采用直播“帶貨”等方式,推介特色農產品。一季度實現電商交易額7.04億元,農村產品網銷額2.81億元,其中通過線上服務幫助貧困戶銷售家禽2.6萬只、蛋類5.4萬斤、蔬菜水果52萬斤,雜糧3萬斤,實現銷售金額324萬元。
(三)支持拉動,拓展“消費”新思路。拓展合作途徑,解決餐飲企業發展困局,發布蚌埠地區網絡訂餐平臺緊急聯系人及聯系方式,引導餐飲企業與美團、餓了么等網絡訂餐平臺合作,嚴控線上經營食品質量關,推行“無接觸配送”,幫助餐飲企業渡過難關。發放消費券,帶動傳統商貿服務業發展。印發《蚌埠市促消費提信心穩增長行動方案》,計劃向市場投放60萬張總額4000萬元的消費券,著力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助力全面復工營業,加快經濟全面復蘇,目前已完成2輪、30萬張消費券的發放,市民積極“秒搶”。支持傳統商貿服務業企業開展線上銷售、直播帶貨等活動,實現銷售額約1000萬元。落實獎補,真金白銀帶動旅游經濟。目前,已為36家旅行社企業申請暫退394萬元保證金;為50家文旅企業報送貸款需求77440萬元,其中已為5家申請到低息貸款3170萬元,為現代牧業申請全省旅游領軍企業獎勵資金20萬元,為全省3個省級扶貧重點村和3個市級扶貧重點村預撥付資金30萬元。
記者:無論是新基建,還是新消費,都離不開企業和項目的支持。我們了解到,蚌埠是2019年度中國經濟營商環境十大標桿城市,在抓實體經濟幫扶方面,蚌埠有哪些特色做法?
王誠:企業和項目不僅是新基建、新消費的載體,更是我們今年抓好就業工作的重要前提,蚌埠是2019年度中國經濟營商環境十大標桿城市,已經連續兩年在全省“四最”營商環境考核中獲得第1,營商環境已經成為蚌埠緊抓不放的競爭優勢。下一步,我們將始終把做好“四送一服”作為解決企業難題的“特效藥”,搶抓培育,聚焦扶優培強促進“新業態”帶動。
(一)強化政策驅動,增強帶動力。出臺《蚌埠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涵蓋文化創意、文化出口、市場開發、文旅融合、夜間消費、企業掛牌、公共服務、全民閱讀等19個板塊共計46條,以“真金白銀”的政策舉措帶動擴大社會投資,以“高成長性”項目引領新業態發展。立足于“存量優化”,對全市在建的67個文旅項目,舉辦銀企對接會,出臺扶持政策;致力于“增量謀劃”,深度謀劃20個高成長性文旅項目,編制可研或預可研報告,達到“可報可批可招商”程度,成為投資商競相爭奪的“香餑餑”;作之于“變量深化”,發展在線旅游新業態,深入推進智慧旅游景區、智慧旅游鄉村、智慧旅游飯店建設,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目前,依托蚌埠市獨特的“花海”景觀資源推出蚌埠“賞花之旅”10大旅游線路,開展媒體采風踩線、“安徽人游蚌埠”“蚌埠人游蚌埠”“賞花之旅”攝影短視頻大賽等活動。
(二)關注科技引領,增強競爭力。啟動2020年自主創新專項資金兌現工作,圍繞購置研發設備補助、高新技術企業獎勵、企業購買科技成果在蚌轉化等5項政策,兌現獎補資金共2960.7萬元,切實為企業“雪中送炭”,助力企業經濟恢復。圍繞主導產業,緊扣發展需求,指導企業凝練、梳理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化周期短、經濟社會效益好的項目重點培育,做好申報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準備,爭取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為中小企業減免房租,按照其實際減免租金額20%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補助。修訂市科技創新券的管理辦法,擴大創新券支持對象,進一步激勵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積極性。
(三)突出融合服務,增強吸引力。圍繞云數據中心建設、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應用等,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服務,依托電子政務網絡、互聯網和物聯網,按照國家A級標準,建成省內領先的公共信息云數據中心機房。廣泛對接相關單位,歸集各類有效信息,目前,云數據中心歸集完成62家單位數據,數據類別1255類,總量33.88億余條;動態對接公安、民政、人社等24家單位,動態數據785類,數據量33.8億余條;靜態對接39家單位,靜態數據470類,數據量0.08億余條,對接數據種類和總量均居全省前列。深入挖掘利用已歸集海量數據,完成了人口庫、法人庫、電子證照等專題數據庫建設,為公安、民政、國土、市場、教育等部門提供應用服務,服務種類達到274類,服務請求次數1896萬余次。完成125類776萬電子證照制作,人居持有證照種類達到2.30個,其中加蓋印章的電子證照種類為114類,通過電子簽章備案的簽章數量為2200個。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等熱門證照已在網上政服務平臺實現共享調用,有效提升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能力。
(四)聚焦“知本”轉化,增強原動力。打出“政策+措施”組合拳,幫扶企業完成知識產權價值轉化,主動摸排復工復產企業的融資需求,制定“一對一”解決方案。一季度,已為17家企業推薦商標、專利權質押貸款9600萬元,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其中為蚌埠中石化學技術有限公司辦理商標權質押貸款、解決融資難題,從市級幫辦材料準備,到省級商標質押審查,再到國家局辦理商標質押登記發證,僅用一天時間。同時協調銀行部門提前做好貸款審查手續,實現商標質押貸款當天受理、當天放款。出臺支持知識產權融資措施,進一步簡化審查手續,對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方式進行有效融資、擴大投資的,對承諾符合審批條件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企業,不進行現場審查,當場受理、當場辦結。加快商標、專利權質押貸款貼息貼費等知識產權政策的落實兌現,目前已為79家企業兌現2019年度知識產權扶持資金883萬元,實現以“智產”撬動“資產”。
記者:關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設定GDP目標,請您再談談您的看法?
王誠:沒定目標,不等于降低工作標準;目標不定,不等于發展任務減少。過去講“蹦起來摘桃子”是桃子多高就蹦多高,現在是要危中尋機、化危為機,蹦多高桃子就多高,而且蹦的越高桃子摘的越多,更加形成了你追我趕、百舸爭流的競發態勢,壓力反而更大。
近年來,蚌埠一直堅持錨定全年各項發展任務,全力推進在手工作,經濟社會發展也實現了新的跨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經濟總量目標。我們堅持“三個一切”的服務理念,“項目定了干,一切手續我來辦;項目開了工,一切服務我跟蹤;項目投了產,一切困難我來管”;我們力行“周分析調度、月督查推進、季觀摩考核”調度推進工作機制,確保“文不過夜、事不隔天、議不過周”;我們還創新實施了“各項工作畫出時間表、責任書、橫道圖”的工作責任落實機制,這些都是蚌埠工作中總結出的好做法、好成效、好經驗。
同時,我們還有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和5G產業三張發展“王牌”,都是在本行業、本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掌控創新優勢的產業,十分契合《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壯大節能環保產業。”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都是蚌埠的“產業地標”,將來會在5G通信、太陽能發電、禁塑等工作中大放異彩,都是蚌埠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產業動力。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善于視危為機、化危為機、轉危為機,把組織架構搭起來,把推進機制建起來,把工作規劃編出來,把任務計劃列出來,讓黨員干部動起來。堅持“三搶抓、三聚焦、三促進”,以“云”為要夯實“新基建”發展基礎,帶動“新消費”變革,推動“新業態”發展,徹底把蚌埠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釋放出來,就一定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更快建成“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