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恢復,增量做大,成為各省市第二季度推進經濟發展的“兩手抓”。
最新的宏觀經濟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趨勢。從已披露的4月和5月經濟數據來看,經濟運行正逐步向常態化復蘇,延續了恢復改善的勢頭。統計顯示,在各地項目集中開工的合力推動下,4月,新開工項目計劃投資由負轉正,增長1.1%;從用電量上看,農業、工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都已轉正,且增幅在持續回升。與用電量直接相關的工業生產,在4月轉正,增長3.9%。
如果說存量復蘇是穩基礎,那么增量做大就是強后勁。
目前,各省市都在為半年經濟“負轉正”鉚足勁大干快上,從3月開始,有三股新浪潮正在催生經濟新動能,必須緊緊抓住。
一是長期保持熱度的“新基建”。在“一業帶百業”的強大效應下,各省市都在搶抓“新基建”,各種項目紛紛上馬。
二是“在線新經濟”。新一輪熱潮從上海開始,向全國擴散,百名縣市長走進直播間帶貨,就是最好的推動力。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4個月,網上零售額突破3萬億,增長1.7%。
三是未來經濟。新技術剛剛萌芽,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還在醞釀。
從長期趨勢來看,不管是5G還是AI,這些新增長點不僅會改變生產鏈供應鏈,也將深度改變產業生態體系,更會改變政府的治理體系,乃至一座城市的運行邏輯。
首先,這是沖破城鄉二元經濟壁壘,真正打破數字鴻溝的一次契機。只要有網絡,一部智能手機,哪怕是再偏遠的山村,也能直接聯通京滬深杭等數字經濟一線城市。這為中西部后發地區“換道超車”提供了最佳平臺。正因如此,多年來一直強調的城鄉發展同規劃、城鄉一體化到了真正實現的時候,對于鄉村振興也是重大機遇。
其次,要主動適應產業生態體系的改變。20多年的實踐證明,互聯網經濟以開放、創新為第一追求,但同時也極易出現“領先一步、步步領先”的態勢,有的甚至帶有排他性乃至壟斷性,特別是在內容搜索、社交媒體、電商購物等依賴用戶慣性的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這絕不是創新、開放的互聯網新經濟應該有的,急需通過完善互聯網法規,塑造有序競爭、開放創新的產業生態新體系,絕不能讓共享單車的案例再次重演。
“在線新經濟”方興未艾,豐巢收費引發的社會輿情爭論,只是一次微瀾。在其背后,是整個鏈條還存在不完善不通暢的環節,要及時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可以確定的是,線上消費的飆升,對線下支撐體系的能力提升,將是一個新考驗。
最后,新變化疊加對政府的智能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不管是現在流行的“城市大腦”還是將來出現的智能治理新方式,都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探索數字治理新思維。
所以,每個地方政府都要未“遇”綢繆,以免新浪潮來臨時手足無措而錯失機遇。現階段,雖然杭州、深圳等先發城市已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但絕大部分城市還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2020年的戰疫再次表明,面向未來,如何踩準新浪潮的鼓點,實現發展質量與治理能力“雙提升”,是每個城市都要交出成績單的一道“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