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新四化”浪潮將新能源、智能網聯、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深刻影響著全球汽車格局。我國汽車產業迎來了“由大到強”的重要時機,科學規劃發展方向顯得更為重要。
在此背景下,賽迪顧問依托汽車產業大腦,結合數據分析及專家評判,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體系為核心制作汽車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模型,形成區域總部研發型競爭力、生產競爭力、發展潛力三個子評價體系,評選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區域。
廣東、湖北、上海領先,六大聚集區競爭力強大
本報告基于2019年中國汽車產業相關數據計算。評價結果計算完成后,以單項榜單總分第一名區域為基準,評價指數為100,將各區域總分與基準對比,計算各區域評價指數。
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充分展現了我國六大汽車產業聚集區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其中,廣東、湖北、上海位于第一梯隊,
三地在研發能力、生產能力方面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產業資源雄厚。吉林省、江蘇省、北京市位于第二梯隊。與第一梯隊相比,
第二梯隊地區在核心企業實力、區域生產競爭力方面有一定差距。
第三梯隊包括浙江、山東、重慶。浙江、重慶兩地雖聚集了大量優質資源,但在地區產能利用率方面存在重大短板,對區域產業資源高效利用、產能再投資形成一定的拖累。第四梯隊包含福建、河北、安徽、廣西等11個地區。第四梯隊地區主要是六大產業聚集區中的非核心地區,多為核心地區提供產業配套。
在研發/總部型競爭力排名中,資本活躍、龍頭企業聚集區域占據顯著優勢。第一梯隊包括上海、廣東、湖北。三地聚集了大量國內外重點整車、零部件企業,研發能力較強、配套設施完善。第二梯隊包括吉林、江蘇、北京。與第一梯隊相比,三地在重點企業及基礎設施方面有所欠缺。
第三梯隊包括重慶、
浙江、山東。三地在重點零部件企業、現有產能利用率等方面與領先地區的差距更為明顯。山東雖然在乘用車領域并不突出,但擁有重汽、中通等重點商用車企業,以及濰柴動力等零部件及重型機械企業,因此也獲得較高分數。遼寧雖擁有寶馬集團,但近些年寶馬的中國本土化研發移至北京,研發力量有所下降,因此排名較為靠后。
在生產型競爭力排名中,擁有良好企業配套關系和充分產能利用的區域更具競爭優勢。其中,第一梯隊包括廣東、湖北。兩地在產能、產能利用率方面較為領先,并圍繞核心主體企業形成了良好的供應體系,如廣東的日系車供應鏈。此外,兩地車企、零部件企業聚集度較高,以湖北武漢為例,聚集了7家整車企業、12個汽車總裝工廠、500多家零部件企業,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全國汽車產業鏈停滯,也顯示出湖北在汽車產業中的地位。
第二梯隊包括上海、吉林兩地。上海在產能、產量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但由于城市承載力有限,大量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外遷至蘇南地區,導致上海得分下降。
第三梯隊包括浙江、山東、河北、北京、江蘇。與第一、第二梯隊相比,第三梯隊地區產能利用率不足、零部件企業競爭力不足問題更為顯著。5個地區中,北京市產能利用率最高,
也僅為60%左右。再加上因環保、城市規劃等問題造成的制造業外遷,導致北京綜合評分僅71.9分。
在發展潛力排名中,產業基礎良好、市場空間廣闊、政策支持有力的地區產業發展潛力更佳。其中,第一梯隊包括湖北、廣東。除產業基礎雄厚以外,兩地周邊區域汽車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如周邊的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駕照持照人口眾多但汽車千人保有量較少,道路建設也較為理想,將是未來汽車市場增長點。
第二梯隊為山東。山東產業基礎方面優勢不明顯,主要優勢在于地方經濟實力良好、地方財政充足,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均較低,汽車市場方面也具備優勢。隨著低速電動車的整改深化,山東本地將再次釋放出一大批購車需求。因此,山東汽車產業具有較高發展潛力。
第三梯隊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吉林、重慶。其中,江蘇、
浙江、重慶產業基礎好,周邊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區域產能利用率較低,且存在未建成或未達產的產能,新投資建設項目或存在一定障礙,因此得分有所降低。
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從行業整體分析來看,2019年,我國汽車產業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產銷量與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呈現負增長。2019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7.5%和8.2%,產銷量降幅比上年分別擴大3.3和5.4個百分點。
在下行壓力下,車廠面臨消費者快速上升的產品需求。需求的上升,
一方面來自于頭部企業的產品下放。豪華品牌和合資品牌產品大幅降價,蠶食下游市場,2019年豪華車銷量逆市增長。在中低端市場,吉利、長城、長安、奇瑞等自主品牌快速迭代,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快速發展,加快產品迭代速度,加大了消費者對相關功能的期望值。產品需求的提升和迭代速度的加快,是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
在國家政策的激勵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突破120萬輛,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量主要集中于華東、中南,合計占比高達70%以上,區域集聚性較強。龍頭企業地位相對穩固,帶動產業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水平。
自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來,全國20多個省市陸續發布新能源車推廣政策和產業規劃布局,全面促進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隨著國內外資股比例限制放開、全球汽車電氣化的進度加快,外資新能源車企在華布局的積極性迅速提升。
同時,汽車產業逐步向智能網聯方向布局升級。2020年2月我國印發《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正式將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目前處于發展初期,部分細分領域尚未具備產業規模,產業主要體現為駕駛輔助和車聯網功能在汽車產品中的滲透以及后市場生態體系的探索。2019年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達到1656億元,預計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產業鏈其他環節市場化,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
產業布局向重點區域集中
對于地方來說,汽車產業將對地方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抱有極高的熱情。但從發展潛力分析來看,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合發展汽車產業。
地方政府應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將優勢資源向重點區域集中。我國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資源分散,更需要集中優勢資源,推動產業向“新四化”轉型發展。目前,汽車產業以一汽、北汽、上汽、東風、長安、廣汽等企業為核心,形成東北、京津冀、長三角、華中(河南、湖北、湖南)、西南、珠三角六大汽車產業聚集區,并通過資源外溢,帶動周邊地區汽車及其它裝備制造業實現快速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汽車產業投資也提出明確的要求,2018年12月發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中指出:“優化燃油汽車產能布局,推動產業向產能利用充分、產業基礎扎實、配套體系完善、競爭優勢明顯的省份聚集”,“新建純電動汽車企業及現有企業純電動汽車擴能項目,應建設在產業基礎好、創新要素全、配套能力強、發展空間大的省份及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
對汽車企業而言,要理清發展思路,明確自身定位及關鍵市場。企業應先根據自身品牌及產品定位,選擇合適的消費群體,并根據消費能力、消費習慣選定關鍵銷售區域,再進行投建產能,以降低產品進入市場門檻、縮短投資回收期,即從“市場需要什么企業開發什么”向“哪里需要我們的產品就在哪里生產”延伸。
進一步,企業身份應從“追隨者”向“引導者”轉變。根據自身產品定位引導市場,加強對消費潛力較大市場的消費使用習慣培育、拓展新產品適應市場,以獲得更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