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經濟“半年報”出爐!
截至7月22日,除河北、黑龍江外,已有29個省份公布了上半年經濟“成績單”。大考之年,各個省份的表現如何?一起來看。
數據來源:各省份統計局(截至7月22日,上海、河北和黑龍江暫未公布上半年經濟總量數據)
一、經濟總量格局保持穩定,新變化正在發生
從經濟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的前5強格局不變。前10強省份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安徽沖進前10強,疫情中心的湖北由于特殊原因,總量排到第10位。
其中,廣東經濟總量依然位居全國第一,但沒有突破5萬億元;2019年上半年,廣東省經濟總量達到50501.17億元。江蘇經濟總量同樣超過4萬億元,位居第二。
山東經濟總量超3萬億元,位居第三;接下來,浙江、河南和四川的經濟總量超2萬億元。以上6個省份的排位,跟2019年一致。
從已披露的數據看,11個省份經濟總量超過1萬億元,分別是福建、湖南、安徽、湖北、北京、陜西、江西、重慶、遼寧、云南和廣西。
從全國經濟格局來看,貴州格外顯眼,排名繼續上升,憑借發展的后發優勢,已強勢沖到了第20位,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排位。
二、16省正增長,西藏增速領跑
從經濟增速來看,與一季度滿眼皆負的情形不同,目前已公布的29個省份中,有16個實現正增長,分別是西藏、新疆、貴州、甘肅、湖南、寧夏、青海、江蘇、江西、重慶、廣西、安徽、四川、浙江、福建和云南。
西藏領跑全國,以5.1%的增速位居第一;新疆以3.3%的增速位居第二,貴州與甘肅緊隨其后,增速都達到了1.5%。此外,湖南、寧夏、青海增速也都超過了1%。
梳理增長快的原因,二產、三產的增長是核心支撐。西藏的二產增加值增速10.7%,是各省市所有二產、三產指標中,唯一超過10%的。同時,西藏的三產增加值達到8.7%。
在經濟大省中,湖南的二產增加值以1.6%領先,四川以1.5%緊隨其后。但廣東、江蘇、山東、浙江4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二產增加值,都是負增長,其中廣東下降了6.2%。
從全國來看,21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上半年-1.6%的經濟增長水平,8個省份經濟增速低于全國水平,分別是廣東、上海、海南、北京、內蒙古、天津、遼寧和湖北。這些地方要加油了!
從區域格局來看,呈現“南強北弱、西快東慢”的格局。
這突出表現在經濟增速上。在16個正增長的省份中,有12個省份來自南方,僅新疆、甘肅、寧夏和青海位于北方,呈現“南快北慢”狀態。
同時,中西部省份最為搶眼。正增長的16個省份中,除江蘇、浙江和福建是東部沿海省份外,其余13個均為中西部省份。
這也揭示了當前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東部地區的外貿大省,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
未來,在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中西部省份將擁有發展新優勢。
三、安徽強勢,天津低迷
各省市區經濟“半年考”的主要指標,蘊含了區域經濟格局上的新變化,也將加速區域格局的“洗牌”效應。有幾個現象值得特別關注。
一是安徽持續上升。
2019年,安徽憑借第一的增量和較快的經濟增速,強勢沖到了全國第11位,創下安徽歷史上的最好位次。今年上半年,安徽經濟呈現恢復性增長,在已公布的省份中,排在全國第9位。下半年,安徽能否坐穩十強再進位,值得關注。
在安徽的核心經濟指標中,消費增長也處于領先位置。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表現國內消費需求最直接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景氣程度。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3萬億,同比下降11.4%,但相比一季度,降幅已收窄7.6個百分點。
聚焦眼下已公布經濟數據的省份,消費增速“跑贏”全國平均水平的占到半數以上,其中,安徽、江西、福建分別以-3.5%、-4.2%、-5.4%的同比增速位居前三。值得一提的是,在增速排名前十的席位中,除了福建、浙江兩省以外,其他均位于中西部地區。
剛性消費需求,即使在疫情期間也并未減弱,被抑制的線下消費大規模轉移到了線上。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35億元,同比增長14.3%,占消費總額比重25.2%。
在各地的半年報中,這一數據也被重點突出:7月20日,安徽省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安徽社會消費增速“領跑”,限額以上網上商品零售額309.3億元,增長38.7%;通過互聯網實現餐費收入5.3億元,增長58.8%。
互聯網大省浙江,上半年實現網絡零售8764億元,省內居民網絡消費4518.9億元,網絡零售順差達到4245.1億元。
借助互聯網平臺,用線上流量反哺實體經濟,拉動消費者到線下消費正在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的常規打法,上海大力度啟動“五五購物節”,效果明顯。另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參與直播帶貨的縣市長已超過150位。
二是天津的持續低迷。
2019年,在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后,天津下調了5446.72億元,導致天津在全國區域格局上的位置不斷下滑。
2018年,天津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19位,2019年下滑到第23位。今年上半年,天津被新疆趕超,位次再次下滑。
不僅如此,天津在全國城市經濟排行榜上也不斷下降。
2018年,天津經濟總量排在全國第6位,2019年下滑到全國第10位,相繼被蘇州、武漢、成都、杭州反超。
今年上半年,杭州經濟總量達到7388億元,增長1.5%,繼續保持著對天津的領先優勢,天津想要實現翻盤,基本不可能。
更嚴重的是,在今年一季度,天津已經被南京趕超,掉出全國城市十強。一季度南京沖勁十足,在副省級城市中,南京是一季度唯一的正增長城市,二季度南京的增速不會太低。
長期來看,天津跌出全國城市10強,可能已成定局。
總的來看,地方發展雖然不再“唯GDP論”,但任由下滑、完全不講GDP同樣是誤區。特別是在內外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關鍵之年,穩定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是當務之急。
因此,每個地方在不確定性的環境面前,都要堅持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以此對沖不利影響,爭取全年經濟發展好成績。這是經濟轉型期,地方發展必須要邁過的一道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