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又放大招。
2020年,浙江省域經濟的一件大事,是打造浙江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完善十聯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所謂“十聯動”,即“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即把產業、學術界、科研、成果轉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環境、服務等十方面因素融合提升,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浙江的十聯動,起源于德清縣。受惠于十聯動,德清縣近年來高質量發展成果豐碩,聯合國地理信息大會永久舉辦地、全國縣域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率先成立科技擔保公司、浙江首個縣級科技大市場,無一不讓外界對這個后發型縣域刮目相看。
為什么是德清?十聯動又是如何聯動的?
德清故事
數字經濟是當下浙江發展的關鍵詞,但對于很多傳統工業強縣來講,數字經濟帶來的不只是機會,也可能是轉型的煩惱。但在長三角腹地的浙北平原,有一個小縣因為一座小鎮、一場大會,站在了數字經濟時代的風口浪尖。
早在2012年,德清就建立了浙江唯一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2017年,德清又成為浙江首批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縣。2019年,德清R&D投入占GDP比重突破3%,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8%、14.1%。德清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綜合評價躍居浙江第9位和第10位,對于一個后發縣域來說,殊為不易。
德清的故事要從地信產業說起,這里不僅有成功舉辦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地信小鎮獲批第二批特色小鎮的高光,更有地信產業營業收入、財政總收入連續6年實現翻番,2019年實現營收201.1億元、稅收16.04億元的亮眼成績。但德清的故事又不止于地信產業,在2018年底地信大會落幕不久,德清就緊鑼密鼓地提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的“風口”,豐富“地理信息+”內涵,大力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2.0。
2019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復德清成為全國縣域首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這標志著德清從地理信息產業的一枝獨秀走向了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時代。
“十聯動”的密碼
作為浙江縣域科技創新的領跑者,德清的創新密碼或許得從40年前的往事說起。早在1978年,國營德清磚瓦廠瀕臨倒閉,為了尋找出路,幾經曲折找到中科院上海硅鹽酸研究所進行合作,轉型生產電子材料,在全國首創了產學研合作的“科研生產聯合體”,走出了科技創新的“德清模式”。以此為起點,“德清模式”不斷深化,從“產學研”到“政產學研金介用”再到“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的十聯動生態,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的切實之路。
梳理德清創新生態的建設之路,既有來自早期以“產學研用”為核心的動力培育,也有以“政介云”為主的服務鏈體系支撐,更有后期以“金才美”為主的金融端、人才端、環境端的協同共進,這套多端發力、多鏈協同的組合拳造就了縣域科技創新的德清密碼。
若要概括德清科創的最大亮點,就是以“研究院經濟”為主體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體系。
德清的思路在于不斷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以引進高校、促進企業來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圍繞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生物醫藥四大領域,累計引進了中科院遙感所德清研究院、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研究院等23家知名高校院所落戶,以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獲得產業發展的持久支撐力。同時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共建研發中心,目前共有580多家企業與160余家高校院所開展科技合作,共建企業研發中心50多家。此外,德清大力設立高校院所成果轉化中心,引進了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大連化物所、上海硅鹽酸所等7所高校院所,促成技術合作產業化項目200多項。
縣域科創資源少,德清的辦法是打造以中介為橋梁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德清特別注重中介機構的橋梁作用,重點與上海科技交流中心合作成立了上海—德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并在浙江省內率先啟動與上海創新券的互通互認,以滬杭服務渠道促進成果向德清落地。
首先是搭交易平臺,德清在浙江率先建立了縣級科技大市場和相應的線上平臺,構筑了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務、交流“五位一體”的成果交易體系,并引進相應的市場化機構予以運營。其次是聚優質服務,通過合作共建方式讓技術、咨詢、檢測、金融、知識產權等服務延申至科技大市場,讓創新驛站、風投公司、儀器使用、文獻共享等服務平臺進駐市場,以實現成果、專家、文獻、專利的共享。第三是引育專業隊伍,引進了25家運營機制靈活、專業人才集聚的技術轉移中介服務機構,培育出155人的職業經紀人隊伍,并在浙江率先出臺技術經濟人才獎勵辦法。
以“金才美”為支撐的科技創新要素網絡,是德清的一大工作亮點。圍繞科技創新中面臨的資金、人才、資源難題,德清在金融端深化創新、人才端做好招引、環境端持續完善,實現了三端共進的重點支撐。
圍繞科技金融,德清在全國率先成立科技擔保公司,并在浙江省率先成立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縣域科技支行,創新推出“專利貸”、“成果貸”等金融產品,并設立3000萬元種子資金、5000萬元產業引導基金和3000萬元風險補償基金。圍繞人才服務,德清出臺單人最高支持5億元的人才新政20條,通過設立外埠人才飛地、搭建人才雙創平臺、強化人才生活保障等方式,實現了柔性引進院士67人,國省“千人計劃”人才126名,市“南太湖精英計劃”人才225名。圍繞環境完善,德清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來集聚創新種子,通過堅持美麗城市、美麗城鎮、美麗鄉村“三美”同步,打造出莫干山、下渚湖、洋家樂等美麗經濟品牌。
此外,德清在科創政策上的持續加碼、研發經費上的持續投入、科技活動上的持續舉辦、孵化平臺上的持續補鏈提能、政府服務上的持續完善深入、各類創新試驗區上的持續申報創建,都在不斷促進德清科創生態的進一步完善。
德清啟示錄
憑借敢于“攀高枝”和“率先為”的勇氣,看似遙不可及的資源、平臺、產業都在德清變為了現實。從上世紀80年代上海“星期天工程師”教農民造鋼琴,到如今多個高端研究機構、產業項目、服務平臺、會議論壇的落戶,德清的科創生態實現從無到有、從疏到豐。或許這些都在說明,那些基礎薄弱的縣域想要建設科創生態、發展數字經濟,重要的不是產業基礎而是敢為人先的勇氣和因勢利導的智慧。
或可佐證的《硅谷之謎》一書中,仔細剖析了關于氣候說、斯坦福說、風險投資說等多個硅谷創新力來源的解釋,并最終以理論高度論證了只有硅谷真正做到了敢于創新、寬容失敗、多元文化和拒絕平庸,正是這些特點造就了硅谷幾十年的長盛不衰,而這些也與德清密碼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當前的德清,正邁向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性拐點,地理信息、智能治理、生態環境等獨特優勢日益凸顯,人工智能、研究院經濟、自動駕駛等新興力量蓄勢待發。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還需要“常創常新”來助推,為此德清也在積極謀劃聯動滬杭國家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快融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探索建設“浙北硅谷”,打響莫干“論劍谷”科技交流品牌,力爭成為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創孵化策源地。
德清打造縣域創新創業生態的經驗,無疑值得各地參考借鑒。
(作者單位:浙江綠城科技產業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