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貫穿全年的疫情“大考”、復工復產和常態化防控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引發了地方治理的多重變革。
伴隨著戰“疫”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治理迎來加速度。“智治時代”的到來,將極大地推動地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地方治理演進的長時段來看,2020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我們以長三角為觀察樣本,梳理總結地方治理創新的成果和經驗,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優等生”,也是地方治理數字化思維創新、數字化場景應用的“模范生”。一年來,長三角各地對標先進、勇于創新,在戰“疫”中創造出了諸多優秀的基層治理案例。
決策媒體智庫攜手長三角地區一市三省6位專家學者共同評審,推出了“2020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十大案例”。我們希望通過案例評選,能成為地方“智理”的見證者與推動者,更為全國的地方治理提供智慧化、有價值、可推廣的借鑒與參考。
評選標準:
創新性——理念、方法、制度的突破;
普適性——具有較強的復制推廣價值;
持續性——讓公共政策富有生命力。
入選案例:
一、長三角推進疫情聯防聯控,建立多項協同機制
疫情爆發后,長三角三省一市推出七項聯防聯控協同制度和五項復工復產協同工作機制,一體化防控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杭州“健康碼”,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
一人一碼、掃碼通行、一網歸集、多方共享,2020年2月11日,杭州市率先推出“健康碼”,有效助力精準防控和分類有序復工復產,并且迅速在全國推廣。
三、浙江“五色疫情圖”: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
浙江省發揮數字技術優勢,首創“五色疫情圖”,分別用紅、橙、黃、藍、綠反映疫情風險等級,作為對縣(區、市)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和復工復產分類施策的重要依據。
四、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會
為克服疫情影響,給全球資本提供透明、公平、便捷、穩定的預期和資訊,蘇州市向全球首發“蘇州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打造永不落幕的招商會、交易會和對接會。
五、精細之治:現代化大都市治理的浦東經驗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來,大力推進城市治理創新,“浦東i黨建”、黨建全面引領鄉村振興、“城市大腦”、公益組織的“孵化園”……
在精細化治理模式中,走出了一條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城市治理現代化之路。
六、合肥產業鏈“鏈長制”,讓“有形之手”不掉鏈子
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合肥市探索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由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同志擔任產業鏈“鏈長”,著力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七、銅陵“城市超腦”: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筑牢疫情防線
在抗擊疫情中,銅陵“城市超腦”發揮數據匯聚、挖掘、分析能力,依托已經匯聚的30多億城市大數據,以及170.56萬人口數據、43.27萬戶數據,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八、上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23條”:把“特斯拉速度”變成制度
為推動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上海市圍繞《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理出了23條改革措施,致力于讓“特斯拉速度”變成“上海速度”,讓“特斯拉經驗”變成制度。
九、合肥市濱湖功能區創新黨建聯盟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
合肥市濱湖功能區整合區域資源、創新工作方法,聯合區內98家單位成立濱湖黨建聯盟,形成了全覆蓋、廣吸納、強活力的基層黨建大格局。
十、南京市秦淮區推動基層治理“兩賦兩強”集成改革
南京市秦淮區以黨建引領,加大權力下放、資源下沉,推動社會治理架構重塑和治理能力提升,探索形成了賦權、賦能、強基層、強隊伍的“兩賦兩強”基層社會治理集成改革模式。
評審專家
(按姓氏筆畫排序)
呂連生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張士杰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陳高宏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
金雪軍 浙江大學/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明文彪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儲東濤 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