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鄭重簽名的那一刻,一份關乎城市安全的“秘籍”將從合肥傳向16個地市,并將服務于全國。
9月3日,安徽舉行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集中簽約儀式,16個地市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牽手,將組建城市生命線安徽工程建設聯合體。此次簽約,標志著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 “合肥模式”迎來新突破,邁出了“省會示范、輻射各市、服務全國”的重要一步。
這一步,合肥走了8年。從2013年合肥市與清華大學合作共建清華合肥院,打造全國首個公共安全領域產學研用基地,到2015年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再到如今的組建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聯合體,“安全”成為合肥打造的又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天和而清,地和而安,城安則民安,以科創聞名的合肥,如何讓安全插上創新的翅膀,讓科技賦能城市安全?
“達摩克里斯之劍”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源于一個小契機,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的開端同樣如此。2014年春節,合肥重要交通節點五里墩立交橋的A3匝道的部分支座出現老化問題,在新春夜當晚進行突發性封閉維修。一座重要立交橋的傷病,帶來的是對一座城市的考驗。從五里墩到合肥全市,目前有重要橋梁224座,建成區城市地下管線總長4.4萬公里。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市政公用管理處處長李家富對《決策》介紹說:“燃氣管網遍布城市地下各個角落,即便是微小的泄露,一個小小的火星,也可能會產生很大的事故?!?
能量物質的高度集中,給城市安全帶來很大隱患,而一些小規模事故也會因為財富集中和人口密度增加而被放大。城市發展起來以后,各種設施密集分布,各種利益緊密相連,小規模的安全事件也很容易波及周邊,帶來連鎖效應,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損失很容易成倍地放大。城市安全,成為懸在每一座大城市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城市安全的背后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需求滿足?!敖洕咚侔l展帶來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之后,安全需要就成為第一需要”,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安全文化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梁光華分析道,“如果安全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不僅會削弱人們已有的獲得感,也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
人們來到城市居住,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據合肥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合肥市城區常住人口為511.82萬人,已邁入特大城市的行列,城市公共安全也隨之進入一個高風險階段,這是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邏輯。
如何讓居住在合肥的人們生活的更好?城市生命線就是潛藏在合肥這座城的“哨兵”,守護著一座城的安全。
10億“真金白銀”的背后
改變不是一夜之間突然發生的。早在2013年,合肥市拿出10多億“真金白銀”,引入清華大學共建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聚集一大批科研和技術創新人才,并提供130個事業編制,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開展科學研究,為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孕育發展營造了優渥的外部環境。
經過三年的潛心研發,2016年,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一期項目建成運行,覆蓋5座橋梁、2.5公里燃氣管網、24.9公里供水管網。
但城市安全遠遠不止橋梁、燃氣和供水,合肥摸著石頭過河,開始探索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絡”,織密城市生命線網格。
2017年,合肥城市生命線二期工程啟動,將覆蓋面擴展到城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綜合管廊、消防、水環境八大領域,優先選擇全市高風險區域、重點敏感區域和關系民生保障的城市基礎設施進行物聯網建設。
“在城市生命線的管理、監測、動態預警等方面,合肥正走在全國前列,我們正謀劃實施升級版工程,把監測覆蓋范圍向更多薄弱環節推進。”李家富表示。2021年,合肥城市生命線三期工程正在謀劃,將推進主城區和新建城區監測預警能力全覆蓋,并延伸至區(縣)重點區域,新增6萬余個城市高風險監測點,“針對燃氣專項,我們又在市區擴大了監測范圍,延伸了2715公里,同時計劃2021年底實現燃氣管線監測全覆蓋?!?
經過8年努力,一條以智慧防控為導向、以場景應用為依托、以創新驅動為內核、以市場運作為抓手的城市生命線安全發展的“合肥模式”已經形成,實現了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管理“從看不見向看得見、從事后調查處置向事前事中預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控”的根本轉變,有效提升了城市安全韌性。
“四個一”
紫色的燃氣管線、黃色的熱力管線、藍色的給水管網……走進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市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中心,正墻上方一塊巨幅顯示屏引人駐足?!耙酝鞘邪踩芾碇饕咳肆?,效率低、準確度差”,梁光華向《決策》介紹說,“監測中心依托兩萬多個前端傳感器,來自全市橋梁、主干管線的數據實時進入監測系統,一旦出現異常便會預警。”
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通過前端傳感器實現精準感知、通過監測系統實現精準分析、通過監測中心實現精準推送,構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鏈條的管理網絡,將城市安全隱患“一網打盡”,通過“一網控”,實現監測智能化,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
系統運行以來,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已建立20多個智能化預警模型,平均每天處理數據500億條、每月推送預警信息92.8條,已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216起、供水管網泄漏64起、水廠泵站運行異常45起、重型車輛超載4705起,實現各類型城市生命線監測運行狀態透徹感知、智慧分析、精準處置。
管網深埋地下,如何對風險隱患及時感知?三維可視化地理信息平臺用“一張圖”讓這些變得“一目了然”。通過點、線、面相結合,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工程安全運行監測系統,自動匯聚前端感知信息,立體呈現,對異常情況動態顯示、實時更新,實現數據可取、可控、可用、可靠。借助“一圖覽”,實現了風險可視化,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沼氣濃度超標、供水管網泄漏、路面塌陷等突發險情6000多起,合肥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70%。
感知風險的目的是為了防患于未然,“一體防”實現了處置的聯動化。2021年7月20日22:17分,監測中心報警聲起,監測發現繁華大道與鄧稼先路西南向南1100米處一點位,報警濃度超高。監測中心立即啟動聯動機制,燃氣維修人員15分鐘內到達現場復核,并及時修復,避免險情進一步擴大。
聯動機制是合肥應急處置在體制上的創新之舉。2015年5月,合肥成立了城市安全運行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合肥市城鄉建設局牽頭,聯合市財政局、交通局、重點局、供水集團、燃氣集團、熱電集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單位組成專項工作小組,形成了“政府統籌領導、多部門協同聯動、統一監測服務”的分級聯動工作機制。
“以往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都是以行業監管為主,‘九龍治水’、合力不夠”,李家富分析說,“實現處置聯動化,風險應對由‘分散管理’轉向‘協同治理’,形成‘監測、發現、分析、預警、處置、反饋、總結’防控閉環機制,構成了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中樞,實現‘一家人、一盤棋、一條心’。”據統計,2017年以來,多部門聯合開展風險處置308起,排除風險492個。
風險處置的前提是預警,而預警建立在信息流暢的架構之中。為什么合肥城市生命線能真正發揮大作用?這與合肥市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密不可分,“一表清”實現了保障的科學化。
在合肥城鄉建設局,有一個合肥市地下網管建設管理辦公室,并不起眼的牌子背后,包含了合肥市89.2公里地鐵隧道、47座地鐵車站、58公里地下管廊等8大類26種4.4萬公里市政管線數據庫?!爸懊總€管線單位都是各掃門前雪,甚至很多管線圖都是記在老技術工的腦子里,他們退休了或者離開了,這些寶貴的數據也就隨之丟失了”,李家富告訴《決策》,合肥城鄉建設局花了兩年時間,建立了合肥市地下綜合管線地理信息系統,實施動態更新機制,并出臺《合肥市地下管線條例》地方立法,構建一整套地下管線管理、監督的法規和制度,“這個系統為合肥城市生命線提供重要信息數據支撐,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線多頭管理和雜亂無章,大大減少了‘馬路拉鏈’,提升了城市建設質量?!?
從前端感知到風險定位,從專業評估到預警聯動,總投資10.5億元的城市生命線構筑起立體“前置防線”,監測覆蓋51座橋梁、822公里燃氣管網、759公里供水管網、254公里排水管網、201公里熱力管網、58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真正實現讓“安全線”成為“安心線”。
“無急可應”是最大的追求
9月9日,青島市副市長帶領青島市應急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等相關部門來到合肥,考察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工程建設運行經驗。考察中,他們對一個只有手掌大的小球十分感興趣,這個“小球”是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管道漏失檢測智能球,它的出現,打破了國際壟斷,實現了“卡脖子”技術的突破。
“小球里面擁有百余個傳感器,可以在水壓的推動下,實時無損地深入水管內部,并通過聲波頻率檢測微小的滲漏點,能夠檢測到的最小泄漏點精度是0.3升/分鐘,定位精度不超過2米?!绷汗馊A介紹道,這款智能球的研發,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合肥城市生命線工程并非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背后是多年的積累,厚積薄發的成果?!?
慕名而來的不僅有青島,為推廣合肥地下管線建設管理創新經驗,國家住建部在《建設工作簡報》第16期整期刊發《合肥市初步建立地下管線建設管理新機制》,供全國各地學習借鑒。國家應急管理部高度肯定合肥將工程科技與管理科學融合的創新成果,并總結為“清華方案?合肥模式”,推薦在全國三百多個地級市實施。目前,合肥的創新成果正在深圳、佛山、淮北、徐州、武漢等城市推廣應用。
出于科研人特有的理性,梁光華卻始終保持著冷靜,他一直習慣叫自己“安全人”,2012年從北京來到合肥后,見證了合肥的高速發展,對合肥他感情頗深,因此他對合肥城市安全文化更是看重。
作為安全文化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梁光華希望將安全文化融入合肥發展之中,將合肥打造成一個“科創+安全”之城?!耙劳星迦A大學教育、人才、科技及品牌的優勢,秉承‘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安全文化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以提升民眾安全素質為目標,通過提供集科普教育、專業培訓、實訓演練于一體的安全文化教育服務,打造安全文化產業新業態”,采訪中,梁光華特別提高語調說,“據統計,由于人的因素導致的安全生產事故達到85%以上,無論是避免安全事故還是災后自救互救都與人的安全素質相關,因此安全文化教育是長遠影響城市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大力支持推廣安全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對公共安全的一個縱向延展,落實到了人。”
人,既是被守護主體,又是守護的主動者。提高民眾的安全意識、知識和技能,是一座城市最廣泛的安全。合肥正在打造首個安全文化博物館,這將成為安徽省公共安全產業新名片,提升整個社會的安全意識和防災減災水平?!巴ㄟ^對孩子的安全教育,來影響一個家庭,整個社會的安全意識就提升上來了,救援已經是應急的最后一步,要從過去的被動應急變為現在的主動預防,要做到重心下移、關口前移”,梁光華說,“無急可應是安全人最大的追求。”
安全文化是用教育覺醒民眾之意識,城市生命線安全是用科技防范城市之風險,那么規章則是用標準加固保衛之防線。一座有安全感的城市,城市線生命安全是依靠,卻不是依賴,“城市生命線安全讓相關的處置更加靶向和精準,但定期的巡檢巡查,應急規章流程,該有的安全措施一樣不少,應該有的規章制度一個不落,該做的依然按部就班的去做,絕不放松警惕?!崩罴腋粡娬{道。
安全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底線,合肥正在打造一座安全的城市,作為科技名城,合肥用科研的耐心和細心布局城市安全網絡,筑起城市生命線,并不斷拓展延伸,護衛整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