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樂觀!
2021年第三季度以來,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地方下滑嚴重。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很多地方面臨的經濟形勢極為嚴峻。
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成為當前地方經濟工作的主軸。三重壓力究竟體現在何處?面對壓力,地方如何突圍?
“壓力山大”
當前的經濟三重壓力,可以從幾個指標走勢中看出端倪:2021年初以來,伴隨大宗商品、能源漲價,PPI不斷創出新高。特別是9月之后,單月PPI漲幅持續高于10%,但受需求疲弱影響CPI始終處于低位。
一般來說,PPI反映供給能力,而CPI則反映需求恢復的程度。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CPI同比累計上漲0.9%,但PPI同比漲幅達7.9%,CPI和PPI剪刀差持續擴大。
與此同時,人民銀行兩份四季度調查報告,一定程度佐證了預期轉弱的判斷。調查顯示,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四季度的37.3%為全年最低;居民就業預期指數持續降至49.3%,為2018年以來次低值,僅高于2020年一季度。
三重壓力具體表現在:從需求看,疫情反復以及房地產強力調控等導致需求端收縮。教培、互聯網到房地產,政策調控下多個高薪行業相繼分流裁員,人員收入銳減。
同時,居民預防性儲蓄傾向上升,消費意愿降低。加上局部散發疫情持續擾動,文化旅游、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服務消費持續承壓。占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4的汽車消費增速回落較快,連續4個月負增長。
更重要的是,基建投資增速低迷,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制造業投資意愿偏弱,投資穩定增長仍然面臨一些要素制約。
從供給看,疫情演變對供應鏈安全和穩定造成沖擊,企業綜合成本上漲壓力較大,下游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缺芯、缺箱、缺電等要素短缺問題貫穿全年。
受全球芯片短缺的影響,汽車、電子信息、光伏等行業沖擊持續加劇,近幾個月汽車產量下降10%左右。隨著“市場煤、計劃電”之間的矛盾凸顯,加之受“能耗雙控”指標壓力,拉閘限電現象一度波及全國近半省市,江蘇、廣東等省份不得不采取“開二停五”“限產90%”等措施。當前電力供應狀況雖然好轉,但是仍處在緊平衡狀態。
國際物流不暢推動物流成本攀升,不少進出口港口擁堵嚴重、船舶運行效率和空箱周轉率進一步下降,出口集裝箱運價持續走高。業內人士反映“有單不敢接”“增收不增利”,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從預期看,全球疫情走勢存在變數,經濟運行存在不確定性,市場預期和企業信心出現波動。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預期轉弱,市場主體擴大再生產和招工意愿下降。
創新打法
盡管三重壓力的概念才提出,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問題,2021年以來就已出現表征。
為應對三重壓力,一些地方采取積極措施,主動破解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堵點、痛點和難點問題,同時在補短板、強弱項中發掘新增長點。仔細梳理可以發現,各地采取的應對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多措并舉疏“堵點”。面對“一箱難求”、國際運費貴、物流時間長等困擾外貿企業的“堵點”,一些地方積極創新方法舉措,暢通內外循環“血脈經絡”。
比如,廣東采取加快新造集裝箱出口流轉、增加國際海運運力、“廠外設倉”緩解貨物壓港等多項新舉措。深圳海關還創新打造“全球中心倉”,實現不同貿易形態、不同企業、不同商品組合的“海拼”“陸拼”“空拼”的物流新模式。
浙江一手組織企業線上參展接單,開發“集裝箱一件事在線”“海外物流智慧平臺”等數字化應用場景,聚焦難題破解,穩住外貿基本盤;一手高質量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打造“雙循環”戰略樞紐。江蘇在新辟加密近遠洋航線的同時,積極擴充中歐班列、中歐卡航(中歐卡車航班)運力運量,預計全年江蘇中歐(亞)國際貨運班列將開行1700列,開行數量再創歷史新高。
開源節流緩“痛點”。針對能源供需偏緊的情況,國家會同地方加強國內電力統籌調配,開源節流、雙管齊下。“開源”方面,主要是通過發電企業與煤炭企業簽訂電煤中長協議,保障發電供熱用煤。
山西要求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簽訂的中長期合同數量,達到自有資源量的八成以上。內蒙古相關企業與18個省區市簽訂煤炭中長期保供合同。至于“節流”,廣東省一方面調整公共景觀類照明用電;另一方面,通過峰谷分時電價的調整,發揮電價信號作用,削峰填谷,提高電力的利用率。
激活市場促消費。為有效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各地相繼推出一批頗有含金量的促消費措施。作為提振人氣和消費的重要手段,消費券發放更加注重“一城一策”。
合肥先后發放兩輪5200萬元消費券,引導居民擴大餐飲、商超、汽車等消費;廈門開展文旅消費季活動,發放2000萬元文旅消費優惠券。
穩定和擴大汽車、家電等領域消費,仍是各地促消費工作重點。貴陽發放“家電下鄉”“汽車下鄉”補貼,農村居民買家電最高補貼1000元,買汽車最高補貼2000元。廣西舉辦千種家電品質節,開展家電特賣活動等。深圳進一步放寬新能源小汽車指標申請條件,取消社保條件等限制,促進新能源小汽車銷售。
協調發展拓空間。浙江圍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從山區、海島、農村中謀求發展增量。2021年,浙江超過三分之一的重大項目投在了山區26縣,全域為山區縣的麗水、衢州等地主要經濟指標表現好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降至1.85∶1。
如何突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為2022年經濟工作定下調子,也指明了突圍方向。面對三重壓力,困難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動搖,既要立足當下,又要著眼長遠,既要保持“穩”的定力,又要增強“進”的信心。
首先,要穩住市場主體這個“牛鼻子”。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要繼續推動市場主體紓困減負,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持政策,該延期的延期,該作為的作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過“信易貸”落地實施等方式切實推動中小企業融資,讓企業輕裝上陣,保持活力。
其次,下好“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先手棋”。固定資產投資不僅是國內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優化供給具有關鍵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各地要把握用好這一關鍵窗口期,圍繞重大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投資項目,在項目與動能的同頻共振和動態平衡中,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第三以進固穩,在變局中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突破點。沒有發展、沒有進,就沒有真正的穩。要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的“進”鞏固產業鏈供應鏈的“穩”、以數字賦能的“進”夯實三次產業的“穩”。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迭代應用。加大“首臺套”“首批次”應用政策支持力度。發揮“鏈主”企業作用,優化產業鏈資源配置。實施重點領域“1+N”產業鏈供應鏈貫通工程,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貫通發展。
強化數字經濟的全產業賦能。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創新應用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從而在融合互動中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