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有氣魄”“站位高”“有戰略性、前瞻性”,20多位院士專家為何同時發出這樣的感慨?
裝備“空芯化”問題嚴重,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一流環境研究院建設刻不容緩!
“今天讓大家看到一個‘科里科氣’的合肥,對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他們為何這樣說?這要從20多位院士專家參加的一場論證會說起。
3月19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實施方案論證會召開
為什么在合肥?
3個維度,4個要素,5個中心,10多位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合肥正在謀劃一個大動作!
3月19日,20多位院士專家線上線下齊聚合肥,為組建一個“國際一流”的研究院把脈問診。
這個“國際一流”緣何建在合肥?其背后是多重優勢的疊加。
“十三五”以來,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持續加大,國內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加速釋放,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是培育發展新動能、提升綠色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更成為推進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
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復設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四大領域。2021年9月,中國科學院與安徽省政府簽署新一輪全面合作協議,共同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建設。
為什么選擇合肥?
首先,在政策方面。從2020年開始,國家推動“雙碳”發展,綠色環保產業迎來最大“風口”,乘上了國家的“大勢”。安徽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將“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列為十大新興產業之一。
合肥在2020年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合肥市十二個重點產業之一,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大力實施產業集聚發展工程、技術產品推廣工程、碳排放達峰行動工程,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戰略技術,從源頭加大減排減碳力度。同時,形成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到2025年,培養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合肥市主要經濟增長點之一。
其次,在平臺方面。作為“十三五”以來全國首批、全省唯一晉級國家級的經濟開發區,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乘勢而上,聚集了27個國家和省級環境領域科研平臺,其中,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大氣環境監測技術方面經國際評估認為已躋身國際領先行列,成為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近年來,合肥持續發力,積極布局五大產業聚集區,形成中國聲谷、中國網谷、中國安全谷、中國環境谷等合肥版“五谷豐登”。其中,合肥蜀山區打造以“中國環境谷”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形成“環保技術研發—核心基礎零部件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環境治理、環保工程及環保服務”全產業鏈條,成為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
坐落在合肥蜀山經開區的“中國環境谷”(資料圖)
同時,產業力量雄厚。安徽節能環保產業規模近2000億元,占全國近10%,涌現出國禎環保、海螺環保、艾可藍等14家上市企業。在合肥,環保產業年均增速9.7%,產業規模突破700億,一批全國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計劃打造兩千億級產業集群,只用5年時間,合肥打通了一條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新脈絡。
最后,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合肥集中了安徽70%的科教資源,擁有高等院校60余所、各類研發機構超1500家,聚集各類人才190多萬人。僅合肥市蜀山區,就匯集了10萬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師生,占總人口比例為全省最高,成為“科創安徽”首批試點城區,并有院士、國家“杰青”等100余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作為學術帶頭人,參與建成了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我國大氣環境監測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凝聚了一支專業結構合理,以中青年博士為骨干的科研團隊。
2020年9月,《自然》雜志發布“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躋身20強,評價道“非一線城市,有著一流的科研”。
合肥市長羅云峰表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產業創新優勢日益顯著,合肥探索開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的‘新賽道’,積極搶占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的‘新風口’,將一如既往為科學研究提供優良的創新環境,為科研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奮力開創合肥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環境科學與環保產業創新,正從合肥起勢!
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資料圖)
建設什么樣的“一流”?
在合肥,開辟一條“綠色”新路徑,怎樣才能提升“含綠量”?
從“治污降碳”的實際出發,環境研究院不僅肩負著成為學界、業界標準制定引領者的使命,更將成為合肥科技創新的一張城市“新名片”。
“今天的匯報讓大家看到一個‘科里科氣’的合肥,對研究院的未來,我們充滿信心!”院士們紛紛“點贊”。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實施方案專家論證會上,19位兩院院士和2位國家大科學裝置工程咨詢專家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聽取環境研究院實施方案報告并逐項進行論證。
“環境領域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依賴進口,國產化不足”、“裝備‘空芯化’問題嚴重,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閉環體系技術支撐比較薄弱,‘可靠性’不足”……專家指出,面對“減污降碳”的新形勢和新的戰略需求,一流環境研究院的建設刻不容緩。
決策融媒體記者從現場獲悉,環境研究院將設在合肥蜀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環境谷”內,以“孕育原始科技創新、突破戰略前沿技術、培育新興環境產業”為主線,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形成國家環境產業創新源頭、關鍵裝備來源中心,打造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引領環境產業跨越式發展。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科學中心處副處長于偉表示,環境研究院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是環境領域的一個高端新型研發機構,“是集聚高層次人才,打造環境領域高端人才集聚地,一體化開展原始創新基礎攻關以及成果轉化,助力環境產業千億級集群的形成。”
環境研究院正式獲批成立后,必將推動更多環境產業企業集聚,為整個“中國環境谷”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爭取2025年突破千億產值,合肥市蜀山區委常委盧磊介紹說。
“震撼”“有氣魄”“站位高”“感到振奮”“全面”“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是在場院士專家對環境研究院定位和未來發展反復提到的幾個關鍵詞。他們認為,環境研究院不僅要立足合肥、放眼全國,更要輻射世界。
根據方案,環境研究院將初步形成技術創新、示范應用、產業發展的完整工程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技術研發和創新基地,國家一流的環境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家一流的新型環境產業創新發展基地。
正如合肥市蜀山區委書記王海霞在PPT中提出的:“全力打造‘中國環境谷’,探索出一條地方政府與科研院所攜手促進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的新路徑。”
合肥,正努力在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標桿!
中國環境谷
怎樣建成“一流”?
作為中科院“攜手”安徽省建設的國際一流研究院,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將如何建設?
在總體布局方面,研究院將按照“1+N”的總體思路進行實體化建設,即1個院本部,“N”個聯合應用示范中心。院本部中除支撐部門外,將重點建設5個技術中心:湖泊與水環境污染控制中心、大氣污染與溫室氣體控制中心、土壤與固廢污染控制中心、天基載荷技術與應用中心和環境監測技術與裝備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圍繞5個中心,研究院聘請了10余位不同研究方向的戰略首席科學家,深化學科發展和項目布局,這些科學家都是來自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可謂“陣容強大”!
怎樣用技術推動產業發展是研究院建設的關鍵之一。劉文清院士在現場用“3個維度”的坐標圖,展示了研究院的整體謀劃:工程技術研發、技術示范應用、產業創新發展,即以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的突破為基礎,解決高技術成果到實用化產品之間存在的工程技術問題;并用“4個要素”:監測、評價、預測、治理,解釋了環境高技術體系如何運行。
“匯聚人才”,是在場院士專家達成的共識。一方面,研究院堅持人才優先,積極探索機制體制創新,設立院長基金,注重關鍵人才引進,管理模式上實行學術帶頭人制;同時,提出“先定事、后定人”的發展模式,以事定人、先事后人,示范中心成熟一個,部署一個。王海霞表示,“合肥蜀山區將為高層次人才提供高水平服務和高品質生活。”
“重點突破”,是達成的另一個共識。環境研究院實施方案科學性、系統性地全面涵蓋了環境保護的各個方面,院士們建議,研究院未來可以重點聚焦某些領域,精準發力,實現突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如何將“綠水青山”的自然價值和生態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據悉,環境研究院將分階段建設。
根據規劃,2025年前,將建成國內一流的環境科技新型研發機構,爭創國家級創新平臺,推動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快速提升,成為全國環境領域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2025年至2030年,將產生多項國際領先的原始創新成果,初步形成國家生態環境科技產業創新源頭、重大關鍵裝備來源中心,形成國家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引領國家環境產業跨越式發展。
“希望環境研究院在‘開頭之勢’,就起到在我國環保領域具有借鑒和示范意義的作用。”論證會現場這樣總結。
乘勢而上!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融合的“新跑道”上,合肥將借力綠色低碳這股“勢”,提高經濟發展的“含綠量”,為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同頻共振貢獻“合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