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黃山市屯溪區的一名干部赴杭州利用3個月時間,體悟最新理念、廣交企業朋友、招引新興產業。此次赴杭州體悟實訓,改變了以往“跟班學習”“掛職鍛煉”等模式,將更多精力、更多時間用于對接各類企業、結交各位專家,在廣泛的接觸中體悟適合本地發展的理念。
學習歸來后,他一直在思考:杭州的理念為什么“新”,發展為什么“快”,鄉村為什么“好”,產業為什么“精”?
這位安徽干部的思考與觀察,對如何學習杭州的先進經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杭州錢江新城
理念為什么“新”
在杭州三個月,走得最多、看得最多的莫過于企業。這其中,有杭州新天地集團、杭州文投集團等國有控股或參股的企業,有浙江藍城集團公司、廣宇安諾實業公司、杭州時空影視文化傳播公司、浙江鄉立方商業運營管理公司等民營企業。同時,參加烏鎮“全球互聯網大賽決賽”、拱墅區“十大文旅新勢力總決賽”等活動,參觀阿里巴巴總部、云棲小鎮、夢想小鎮等產業平臺。
浙江企業帶給我們最大的感觸,就是較高的產業專業素養。不論是會上會下,還是飯前飯后,聊得最多的就是產業發展。在相互交流中,及時捕捉政策信息,及時了解商業訊息,并將其融入企業未來發展規劃之中。
產業仿佛就如基因一般植入他們的骨髓、融入他們的血液,不斷汲取外界的營養,這也是他們理念?!靶隆辈凰サ母舅?。正因為如此,他們工作總能快我們一招、發展先我們一步。
在參觀浙商博物館后,更深刻地體悟到浙江企業的工作理念,尤其對其“四千精神”感受頗深,這不僅是浙商的工作理念,更是他們的精神力量。
從“走遍千山萬水”看到浙商走南闖北的實干精神,從“講盡千言萬語”看到浙商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從“想盡千方百計”看到浙商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從“歷經千辛萬苦”看到浙商不辭辛勞的吃苦精神。
發展為什么“快”
借著體悟實訓契機,先后拜訪浙江工商大學、長三角產業院等單位的專家,尤其是走訪了浙江長三角清華研究院杭州分院,了解項目招引、感受資本力量、探尋運作模式。力求在與專家的交流中,找到杭州產業尤其是數字經濟發展為什么快的原因。
一是立于“產業基礎”。杭州數字經濟發展起步于2000年,正值杭州制造業發展成果顯著,紡織服裝等消費品行業已成規模之時。
杭州抓住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試點城市”和“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的契機,審時度勢提出實施以“兩港三區”為重點的“一號工程”,著力建設“天堂硅谷”,把發展信息產業和電商經濟作為重點突破方向。
由此可見,杭州數字經濟從賦能制造業和消費品業開始,逐步壯大成數字經濟產業。
二是源于“持之以恒”。杭州市發展數字經濟的決心非常堅定,從2000年開始,圍繞歷次重大決策、緊扣當時產業環境和政策風口,“一張藍圖繪到底”。
2014年,緊扣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提出在即契機,提出新的“一號工程”——“發展信息經濟,推動智慧應用”;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杭州市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
2018年,當杭州市數字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即將突破1萬億元時,又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全面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行動。
正因為杭州市審時度勢、持之以恒地推進,杭州數字經濟產業才能取得今天的輝煌成就。
三是成于“人才至上”。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杭州始終堅持“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業績”的發展路子,不斷加碼政策。
2015年1月出臺“人才新政27條”,2016年出臺人才“若干意見22條”,2017年出臺“推進人才國際化的實施意見”,2019年和2020年相繼出臺“人才生態37條”及其補充意見,從世界頂尖人才、國家和省市的高端人才甚至是“偏才”“專才”,都能享受到優惠政策。
正如2021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所述,“新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43.6萬人,人才凈流入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杭州龍塢茶鎮
鄉村為什么“好”
體悟實訓期間,我先后到杭州龍塢茶鎮的上城埭村、富陽的坑西村、臨安的太湖源鎮和紅葉指南村、湖州安吉的余村等地考察學習。
感觸最深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沒法學的,那就是杭州市政府雄厚財力的投入,動輒數十億、百億,這是目前我們難以企及的方面;另一個是可以借鑒的,就是將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活水源泉”。
以龍塢茶鎮為例。隸屬西湖區的龍塢茶鎮,是全國第一個以茶文化、茶產業為主的浙江省特色小鎮,總面積3.2平方公里,區域內有茶園1.4萬畝,是西湖龍井茶最大產區。通過走訪和座談,發現杭州人對產業想得前、做得細、抓得緊。
一是超前的要素準備。進龍塢首先映入眼簾就是“九街”。幾年間,引進藍城集團開發了各種地產和茶街,還有農夫山泉的“養身堂”等,整個“九街”很快雛形初現。臨行之前,送我們的村干部說,明年再來又是一番大變化,地鐵開通、博物館落地……
一個郊區小鎮哪來這么多土地指標?之江經管集團??偨忉屨f,指標早就根據規劃儲備好了,不足的也在幾年前向周邊地區買來了!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等要素保障,沒有超前準備,即使到了“火候”,也只能望洋興嘆。
二是精準的發展思路。外桐塢村曾經是一個以茶葉收入為主的農業村。自2004年中國美術學院象山院區落戶以來,因其村外茶園環繞、村內遍摘石榴,不僅成為美院師生寫生之處,也吸引了一些老藝術家入住。外桐塢村以此為契機,將這個“包租婆”行當做到極致,一下子成了聲名鵲起的“藝術小鎮”,有著“畫外桐塢”的美名。
他們的成功,就在于結合實際精準定位,將藝術家集聚優勢和茶村特有景觀相融合,并對整個村進行有效的拆除規整和規劃改造。如今的租客可不是一般的人物,集聚了包括閔家璨在內的眾多國際國內知名畫家。
三是強烈的基層意識。產業發展離不開基層基礎,對一個鎮、一個村同樣如此,尤其是“領頭人”。
在參觀過程中,外桐塢村村委會老主任自始至終陪同,從他滔滔不絕的講解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他的自信,而且感受到他的綜合素質,據說他還是浙江大學的客座教授。此外,現任的村黨支部書記正在浙大進行MBA教育。
由此可見,他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走在前,與高度重視基層人才尤其是“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教育培養、優化基層干部的政策待遇是分不開的。
產業為什么“精”
相比資源稟賦,杭州不如徽州,尤其是鄉村資源,黃山市擁有眾多的物華天寶,但大多仍然“藏在深山”,存在“創新不夠、宣傳不多,規模小而散”等問題,守著“金山”卻不知所措。而杭州人對為數不多的資源利用確是“吃干榨盡”,對產業發展更是“精耕細作”。
浙江省淳安縣威坪鎮將“辣醬”作為一個主導產業來打造,值得借鑒。借助杭州火石品牌策劃公司市場化的包裝重塑,以“醬產業品牌+醬觀光工坊+網紅直播”的融合方式,迅速打響品牌、拉動全民參與、促進產業發展、帶動百姓致富,成為鄉鎮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示范。
新的“威醬坊”品牌年產值超千萬元,助力當地村民增收300余萬元,一年3萬人打卡購買,成為中央黨校鄉村人才振興經典案例和浙江民宿最佳伴手禮之一。
威坪鎮和杭州火石公司合作對當地醬產業進行深度挖掘、品牌提升和市場運作,關鍵在于有效發揮“地方政府、村集體、村民和火石公司”的四方作用,找準了一條符合鄉村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
成功在于火石公司通過品牌文創盤活鄉村產業,實現了“農創品、農創客、農創游”三個帶動,創新形成一個幫助村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的產業。
這說明產業發展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群策群力,做創新人。
(本文作者為黃山市屯溪區黎陽鎮黨委副書記、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