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指針,指向這個驕陽似火的8月。
一年一度的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即將在上海開幕。
回望過去一年,前行的軌跡,鏗鏘且不凡。
這一年,我們共建共進、協力協作,結對合作幫扶之“手”越握越緊,共同繪就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同心圓”;
這一年,我們同心抗疫、全力守“滬”,合力構筑起長三角疫情防線;
這一年,我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長三角經濟恢復的步伐不斷加快。
安徽,作為長三角的“上進生”,一直在奮勇爭先,在創新共建、協調共進、綠色共保、開放共贏和民生共享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在“長三角朋友圈”中“圈”出新動力。
“創新合作圈”
硬核、高精尖
去年10月,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刷爆網絡——“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成功問世。
速度極快,是它們的共同特點,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遠快于當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這使得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種系統都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九章二號”“祖沖之二號”,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制。可以說,這也是長三角創新合作產出的重大科研成果。
創新共建實現新突破。去年以來,安徽協同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揭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力爭突破一批重點產業關鍵技術瓶頸,產出一批重大技術成果,推動長三角若干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實施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擴容升級科技創新“攻尖”計劃,謀劃建設“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今年上半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750.2億元,同比增長25.6%;發明專利授權量1.29萬件,同比增長12.6%。
共建產業合作平臺載體。我省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和G60科創走廊5個產業聯盟,成立6個合作示范園區,中新蘇滁高新區等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加快建設;共建“數字長三角”,推進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示范區建設,完善“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臺體系,截至目前培育“羚羊”等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81個。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去年全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167個,實際到位資金9181.8億元,同比增長22.6%。
“長三角伙伴圈”
高效、親密
滬蘇浙皖,是“好鄰居”也是“好伙伴”。
一年來,彼此之間密切來往、深度合作,“長三角伙伴圈”愈發高效而親密。
7月5日,隨著滁河大橋建成通車,合寧高速改擴建工程全面完工,我省首條高速公路華麗“升級”,實現全線雙向八車道通行,將成為長三角區域互聯互通的重要“大動脈”。
如今,長三角交通的通達性還在提高,我省和江蘇南京正在推進兩條城際鐵路建設,通車后從滁州和馬鞍山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鐘。
交通更通達,開放不止步。我省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合肥、蕪湖、蚌埠片區分別與浙江杭州、寧波、金義片區開展戰略合作,今年上半年,安徽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8.5%。
結對合作之手越握越緊,區域協同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去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上海3個區、江蘇3個市、浙江2個市,對口合作幫扶我省8個市。
半年多來,滬蘇浙幫扶城市(城區)在皖北在建億元以上項目達147個、累計投資621億元,為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有著“近水樓臺”優勢的省際毗鄰地區,正成為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
近年來,寧滁、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加快建設。在合作機制上,滁州、馬鞍山市分別與南京市聯合成立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示范區建設;縣區層面相應成立由雙方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雙組長的建設工作推進小組。市場化運作方面,來安縣與江北新區、南譙區與浦口區分別合資成立投資公司,負責片區投融資與開發建設。
兩個新型功能區掛牌以來,累計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4個、總投資837.1億元。
一體化“幸福圈”
便捷、福祉
好山好水,一同守護。
長江、淮河、新安江是滬蘇浙皖共同的重要生態廊道,多年來,三省一市推進綠色共保,聯合打造長三角生態屏障,同守一江清水、萬里碧空。
圍繞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皖浙兩省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圓滿完成三輪試點,目前新安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干凈水,這一做法已在全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復制推廣。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異地醫保報銷等事項辦理更加便捷;電子證照在長三角地區互認通用,享受“一網通辦”服務……
這些年,長三角群眾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一體化發展的“紅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2月25日,在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阜陽醫院,來自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專家為患者義診(王彪 攝)
在醫療合作領域,我省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分別合作共建國家兒童、創傷、腫瘤區域醫療中心,長三角職工醫保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通道全面開通。
在教育合作方面,加強與滬蘇浙高校合作,省政府與浙江大學開展戰略合作,安徽工業大學與南京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校區招生。
在公共服務領域,身份證、駕駛證等37類高頻電子證照在長三角地區互認通用,138個場景應用實現“一網通辦”,以社保卡為載體的居民服務“一卡通”基本建立。
主動靠上去
積極融進去
安徽將與滬蘇浙構建緊密型
互補型合作關系
讓“高質量”越來越高
“一體化”越來越強
“一盤棋”越下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