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
全國每3臺冰箱、每4臺洗衣機、每5臺空調中,就有1臺是安徽制造;
2021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5萬輛,居全國第5位、中部第1位。
530多萬開發者同上訊飛開放平臺,中國聲谷入駐企業超1400家,產值超1300億元。
這,就是安徽的張力!
在經濟發展的歷史冊頁上,很長一段時間里,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上世紀90年代后,白色家電產業集聚,安徽被稱為輕工大省。跨入新世紀后,特別是新時代十年里,安徽用產業之“聚”,“變”出現象級產業地標,共同構筑起一個新興工業大省的形象。
產業“聚變”,安徽為什么能?
11月18日,第五屆世界聲博會暨2022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開幕。
更有“智”感的制造
要回答為什么能形成產業集聚的“安徽現象”,讓我們從一個40公里的數字說起。
在合肥經開區,蔚來先進制造基地已下線第20萬臺量產車,向北40公里外,是合肥長豐比亞迪汽車基地,再向西40公里,是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劍指年產能100萬輛。
比亞迪、大眾、蔚來、江淮、國軒等頭部企業齊聚,帶來的是安徽汽車產量持續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安徽躋身全國第8;2021年再升1位,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5萬輛,居中部第1位、全國第5位。
由此引起外界發問: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新一輪“搶位戰”中,超車的為何是安徽?
實際上,攪動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競爭格局的案例,安徽還有很多:
以長鑫存儲為龍頭,集成電路構建起了從材料、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合肥正在打造“IC之都”;
以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量子為代表,合肥高新區的“量子大道”集聚20多家企業,研發專利占全國12.1%,安徽搶抓量子信息未來產業,打造具有領跑優勢的量子信息產業集聚區;
與量子信息產業比鄰而居的,是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聚集創新鏈和產業鏈資源,圍繞工業聲學、多語種等關鍵共性技術,深入布局科研攻堅體系,向行業提供語音中試和測試認證服務,目前已形成了一條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支撐到產業發展的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
中國聲谷
當這些現象級產業地標集聚后,帶來了兩個改變:
一是經濟數字之變。2012年以來,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9%,2021年,安徽全部工業、制造業、數字經濟增加值先后突破1萬億元,制造業總量和質量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二是安徽形象之變。安徽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再到“加快打造制造強省”的跨越,構筑起了全新的產業形象和區域形象,借用央視對安徽發展的概括,就是安徽有了一支“制造業天團”。
而工業互聯網則讓安徽制造的“智”感更上一層樓。
在合肥,能看到羚羊的地方,不僅是在野生動物園,還有科大訊飛的網上“羚羊”。
2021年9月,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上線。僅一年的時間,平臺已匯聚22.6萬用戶入駐,服務企業44.5萬次,創造了29.4億元交易額。
羚羊平臺基于大數據+AI的數字底座,實現海量供需高效對接,為中小企業打造工業SaaS平臺:數字化工具包,助力中小企業跨越“數字鴻溝”;攜手行業龍頭企業構建可持續進化的工業大腦,實現全場景智能決策。目前已與美亞光電、榮事達、古井集團等30多家行業龍頭達成合作,并且羚羊平臺正面向全行業招募行業合伙人。羚羊平臺還提供羚羊診斷、羚羊科產、羚羊數字金融等,從場景、政策、金融、技術全面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
如今,以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代表,工業互聯網已成為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工具箱”,協調政府部門的“調度室”,保障資源流通的“立交橋”,聚焦供需協同的云上“交易所”,推動工業生態升級,賦能安徽先進制造業發展。
這些“高大上”的產業集聚平臺,讓安徽在由“制造”邁向“智造”的進程中,顯露出不同以往的氣質。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
那么,安徽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路?
安徽創新館
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
在先進制造業集聚的新賽道上,每個地方都在加速奔跑,安徽走出了哪些不一樣的步法?
我們首先來看創新鏈。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十年位列全國第一方陣,十年來,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首個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集聚區以及“栽樹工程”“沿途下蛋”等,都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標志性符號,創新對推動安徽發展的核心作用,已無須贅述。
但相比“從0到1”來說,怎樣實現“從1到10”甚至是“從1到N”的轉化,打造全域場景創新,對經濟發展更有價值。
這就要從第個二方面——產業鏈來看。
區域競爭的關鍵是產業鏈競爭。安徽圍繞動態存儲芯片、智能語音、超薄玻璃、工業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施延鏈強鏈固鏈補鏈,致力于攻關產業鏈薄弱點。
經過近十年的持續努力,安徽已經創建了智能語音和玻璃新材料2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安徽人工智能、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以及銅陵先進結構材料4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背后蘊含的,是安徽為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鏈培育的深厚土壤。
現在更令人矚目的是,安徽在2022年啟動建設“科大硅谷”,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生態優化,打造集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為一體的世界級創新之谷。未來,“科大硅谷”將成為安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產業容器。
“科大硅谷”核心區示意圖
但在這個容器中,如何實現“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協同聯動,就要看產業“聚變”的第三個關鍵因素——資金鏈。
在科技研發經費上,安徽向來是“舍得投”。
R&D經費投入被稱為是對未來的投資。根據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在今年8月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安徽的R&D經費投入超過1000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1位,投入強度達到2.34%。省會合肥R&D經費投入強度達3.52%,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3位。
我們都知道,投資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特別是在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的形勢下,高技術產業投資更需要“多砸錢”,但關鍵在于砸出去的錢花得怎么樣。
從2017年開始,安徽創新“資金+基金”“基地+基金”等模式,發揮引導和示范作用,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2017-2021年,安徽已設立300億元規模的“三重一創”產業發展基金和200億元規模的“專精特新”發展基金。
2022年起,又出資500億元設立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逐層撬動社會化資本,設立主題、功能、天使等母子基金群,推動形成總規模不低于2000億元的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體系。
11月17日,安徽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首支獲批組建的主題母基金——人工智能主題基金正式揭牌,基金規模60億元,力爭5年后總規模達300億元。這支基金將助力人工智能產業與資本協同聯動,推動人工智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駛入“快車道”。
最后來看人才鏈。不管是創新、產業,還是資金,都需要由人鏈接起來,才能發生“聚變反應”。
眾所周知,安徽是科教大省,每年源源不斷地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在人才高速流動的情況下,如何讓人才鏈嵌入產業鏈,實現同頻共振,發揮出人才效益,是最關鍵的。
當下的安徽,正在創新一個新的打法、手法。
10月26日,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正式成立,由安徽省、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市三方共建,主旨目標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和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簡直就是正中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下懷”:“四鏈”深度融合,各種元素碰撞耦合,加速催化“聚變反應”,讓安徽發展更有底氣。
11月18日,在第五屆聲博會開幕式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立發布中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指數(合肥指數),安徽排名全國第6。
張立分析說,合肥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在計算智能、類腦智能、認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和突破,支持龍頭企業跟高校院所進行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在顛覆性技術創新、關鍵共性技術應用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成效明顯,合肥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城市之一。
當然,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可缺少的是要有優質營商環境與產業生態。
更“靚”的秘訣
11月4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22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評選結果。安徽在評選中排名全國第8位,比上年提高8個位次;在城市排名中,合肥排名第10位。
位次排名的大幅躍升,反映出安徽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成效,以致于媒體平臺上流行一種說法——閃閃發“靚”的安徽,其背后是安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
回溯安徽推動產業鏈集聚的軌跡,我們發現,安徽通過實施制造強省戰略,將促進安徽產業鏈集聚的氛圍,烘托得越來越熱烈。同時,出臺了工業強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進產業集聚發展。正是由于這些努力,才催生出以合肥為代表、“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的流行語。
最近一年來,安徽將目光聚焦于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啟動實施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計劃,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全面推開“畝均論英雄”改革,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尤其是大手筆推進“4116”行動計劃,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萬億產業和現代化工、智能家電等10個千億產業,培育10個千億企業和60個百億企業。
在這一系列行動的強力推進中,安徽的營商環境也在持續優化,讓安徽的對外形象更“靚”了。
比亞迪將票投給安徽,就可以看出安徽營商環境的改善。
比亞迪布局合肥長豐生產基地,從談判到簽約僅用23天,從簽約到開工僅用42天,從園區動工到整車下線也只用了短短10個月。項目建設的“加速度”,正是源于安徽在營商環境上的不懈努力。
2022年2月7日,安徽“新春第一會”
今年2月7日,安徽“新春第一會”,“一改兩為五做到”迅速成為熱詞,目標直指為民辦實事、為企優環境。
在會上,安徽省委書記鄭柵潔強調,營商環境要看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效果,要給企業“雪中送炭”的溫暖、“雨中打傘”的貼心。
“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體諒和懂得企業特別是企業家的不易,多給他們力量和信心,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企業家精神,和他們并肩面對挑戰,與他們一同搶抓機會。”安徽省省長王清憲在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上的一段話,引起了眾多企業家的共鳴。
這就是安徽營商環境“靚”的秘訣:讓企業家投資放心、創業安心、發展順心。在“四鏈協同”加優質政務服務的共同推動下,安徽發展的新機遇“走進”了企業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心里,同時,他們又組團到安徽“做合伙人”,形成一種具有特殊價值的“雙向奔赴”。
雙向奔赴
11月18日,全球開發者再一次聚首合肥。一年一度的相聚,讓智慧場景落地、活力生態煥新。
今年1月,“1024開發者節”寫進了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樣的時節里,更能體悟到科大訊飛的“鏈主”作用和訊飛開放平臺的集聚效應。
1999年,劉慶峰和十幾名同學創立了科大訊飛,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如果不看好語音產業,請走人”,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年輕人創業的堅定。
也正是因為這種信念,23年來,科大訊飛深耕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致力打造源頭技術創新策源地,不斷追尋“頂天立地”的產業夢想,敏銳地抓住產業風口,創新技術和產品迭代。
從一個企業到喊出“中國聲谷”的概念,再到集聚千百萬開發者的訊飛開放平臺,這不僅帶動安徽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產業鏈高速發展,更吸引各種優質資源加速集聚,開發者“到安徽去,上訊飛平臺”,已成為一種現象!
2021年3月,工信部發布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中國聲谷位列其中。中國聲谷聚焦打造世界級智能語音產業集群,錨定5000億元發展目標,進一步打造全國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地標,為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發出安徽的響聲。
如今,科大訊飛作為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又積極布局元宇宙賽道。
元宇宙作為一個綜合性概念,既不是一個獨立的技術,也不算一個產業,而是需要非常多的核心技術支撐,其中一個關鍵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目前,訊飛開放513項AI產品及能力,聚焦370萬開發者團隊,面向超500萬生態合作伙伴提供AI賦能,開發出157萬多款應用覆蓋了36.6億終端設備。過去一年,訊飛開放平臺上涌現了大量元宇宙方向的開發者,領域涵蓋導航、語音交互及虛擬人等。其中,虛擬人方向的關注度上升了近180%。
在今年的開發者節展示現場,元宇宙技術支撐的虛擬人家族,成為人氣頗高的打卡地。
沉浸式時空導游館中的虛擬人
元宇宙的想象空間是巨大的。2022年,訊飛推出了“超腦2030”計劃,就是要拓展元宇宙的更多可能性。
“有年輕人的地方,才有未來!”在2021年的1024開發者節上,安徽省省長王清憲發出“年輕之約”。當時,超過1200萬人同時在線。
現在,千百萬的科創領域“實力后浪”,大有匯聚成波濤的趨勢。
2022年11月18日,在第六屆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再次發出匯聚邀約:“在合肥,有開明的政策、開放的場景,青年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來吧,到合肥來,我們一道開發!”
因為看見,所以堅信。劉慶峰曾在一次演講中說,科大訊飛不僅是做平臺,更是在做生態。因為產業生態好,千百萬創新開發者一起到安徽來,“聚”出爆發力,“變”出源動力,共同推動“AI向新·數智萬物”。
2021,在這里聽見花開的聲音;
2022,在這里看見人工智能全新生態版圖!
(作者為決策雜志融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