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郎溪,距離滬蘇浙很近,但又很遠。
近,是指空間距離。郎溪地處皖蘇浙三省交界,境內還有一塊上海的飛地,長三角一市三省的元素都占齊了。
遠,是指發展落差。從經濟指標來看,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維度,郎溪在長三角縣域中都處在后排就坐的位置。
但放在安徽東部2000公里的毗鄰蘇浙省界上,在22個縣市區中,郎溪向東,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探索,更有特殊意義。
郎川大地
時間撥回到1995年9月,一篇《山這邊,山那邊》的新聞通訊,報道了伍員山東西兩邊的發展差距,并探討背后的深層因素,引發了一場思想解放大討論。作為這場討論的話題中心,郎溪乘勢邁出融入滬蘇浙先發地區的先行腳步。如今,郎溪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舞臺上,吹響了“追趕江浙,爭先江淮”的奮進號角。
東向,是情懷的延續,更是夢想的追尋。今天,決策雜志(微信ID:juecezazhi)融媒體記者再次走進伍員山下,探究郎溪如何當好安徽東向發展的“排頭兵”。
91%的“含長量”
郎溪是座小城,但小城也有大雄心。
近20年來,郎溪東向發展的腳步矢志不移、從未停歇,不斷推動產業項目向東承接,要素資源向東整合,體制機制向東對標,營商環境向東對齊,思想觀念向東對接,成為宣城市乃至安徽省承接滬蘇浙先發地區經濟輻射的戰略前沿。
截至2022年,郎溪來自滬蘇浙地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302戶,占全縣規模工業企業數91%,產業“含長量”不斷提升。
與滬蘇浙產業融合度的加深,帶動郎溪各項經濟指標持續上揚。2022年,郎溪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其中高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29.8%,位列宣城市第一;工業用電量增長13.6%,全市第一;稅收增長10.9%,同樣位居全市第一。
數據背后,是產業的崛起。郎溪汽車零部件和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裂變式”增長,朝著百億級規模穩步邁進。以華菱精工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掛牌上市;科大重工、托新精密等一批“小巨人”企業迅速壯大;同創頂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遠景能源、中聯信達等一批“大好高”項目簽約落戶。
郎溪速度,令人矚目!
殊為難得的是,郎溪以生態文明觀念為指導,致力于生態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森林覆蓋率達35.36%,空氣優良天數占比80%以上,是長三角地區的“最美后花園”。全國生態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十大休閑小城、中國最美生態旅游名縣……一系列榮譽紛至沓來。在長三角一眾縣域中,郎溪的生態價值正不斷彰顯。
更多的改變,于無聲處!蘇皖合作示范區、“一地六縣”戰略構想在郎溪疊加推進。處于歷史黃金發展期的郎溪,在營商環境、發展理念上與滬蘇浙先發地區全面接軌,真正從思想上到行動上等高對接。2022年,郎溪榮膺全國“最具投資營商價值縣”“投資環境質量十佳縣”。
是什么力量,讓曾經基礎差、底子薄的郎溪一路趕超跨越?
郎溪東高速口
一條路的“痛”與“通”
區域一體化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是前提。然而,郎溪的交通卻曾經遲遲未能與滬蘇浙接軌。
2013年,溧寧高速納入國家公路網規劃,北接江蘇溧陽,南至福建寧德,是郎溪連接蘇南地區的交通要道。2016年9月,溧寧高速安徽段就已通車。然而,由于江蘇段未建成,郎溪收費站至皖蘇界段2.1公里一直處于封閉狀態。
由于涉及不同的行政主體,跨省交通建設,向來就有不小的難度。
破解跨省合作的障礙,建立一體化合作機制是關鍵。2016年,郎溪邁出先行腳步,與溧陽、廣德三方簽署協議,正式成立“蘇皖合作示范區”。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圍繞“一體化”和“高質量”,跨域協同加速推進,蘇皖合作示范區發展規劃也順利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支持,各項建設任務有序實施。
同樣是在2018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安徽省委主要領導提出“一地六縣”的戰略構想,即圍繞皖蘇浙省際毗鄰地區,包括上海白茅嶺農場、安徽省郎溪縣和廣德市、江蘇省溧陽市和宜興市、浙江省長興縣和安吉縣在內,共建合作示范區。
“一地六縣”旨在打破三省一市地區行政壁壘,優化要素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更為了進一步探索適合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而且,這是首個覆蓋長三角全部三省一市的合作示范區,對于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標桿意義。就連時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到這里調研時,也不禁感嘆,這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合作一塊難得的“寶地”!
在一系列區域戰略的加持下,郎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快進鍵。2022年,溧寧高速全線貫通,徹底結束了“斷頭路”的歷史,郎溪前往南京、常州等蘇南城市的時間大大縮短。同樣提速的還有水上交通,2019年,郎溪定埠港開港試運營,2021年10月開通集裝箱航線,成為安徽省首座縣域集裝箱港口。
定埠港集裝箱航線開通
寧杭高速二通道、合杭高速二通道郎溪段,定埠港二期擴建,郎溪通用機場等項目前期工作都已緊鑼密鼓展開。隨著內聯外通的立體交通網逐步形成,郎溪“有區位、無交通”之痛將徹底成為歷史,交通的提速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將推動郎溪區位優勢進一步發揮。
交通從“痛”到“通”,意味著通往更高發展層級的大門,已為郎溪敞開。有了便利的交通加持,郎溪成為“三省通衢”之地,進入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經濟輻射范圍,構建起聯通皖蘇浙毗鄰地區、接軌大上海的發展格局。
三圈融合,左右逢源。郎溪進入紅利匯聚、潛力凸顯的發展新階段。然而,要讓紅利變成發展的勢能,潛力成為發展的動力,必須依靠產業的支撐力,推動郎溪不斷“強身健體”。
郎溪汽車零部件企業托新機械生產車間
產業發展的“方法論”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郎溪要與強者共舞,就必須讓自己也成為強者。
透過郎溪的經濟數據看,工業是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作為郎溪兩大主導產業之一,2022年,郎溪汽車零部件企業達10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4家,實現產值61.5億元,同比增長19.27%;稅收2.67億元,增長12.56%;國家級高新技術汽車零部件企業18家,省“專精特新”企業7家,一批在細分領域有獨特專長、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高的隱形冠軍企業正加速崛起。
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異軍突起,是郎溪產業崛起的一個側影。歷史上,郎溪曾是一個農業縣,工業基礎薄弱。作為后發地區,郎溪如何奮起直追,趕超跨越?
郎溪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在于矢志不移堅持“工業強縣”首位戰略不動搖。郎溪堅持政策向工業傾斜、資源向工業匯集,通過引進和培育相結合,形成了汽車零部件和高端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與此同時,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壯大新材料和大健康兩大特色產業,形成了“2+2”格局的產業集群。2023年新春伊始,郎溪就召開了“工業發展突破年”暨“雙招雙引”行動誓師動員大會,將全縣經濟工作的重心進一步凝聚到工業上來。
從產業發力,決戰工業,已成為郎溪的時代最強音。
要打贏工業這場硬仗,招商引資是一步關鍵棋。郎溪堅定不移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跳出一域謀產業,將項目招引的主戰場放在上海、蘇州、無錫等產業外遷的主要地區。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掛帥,組建 5 個招商引資“尖刀班”、10 個駐外招商分隊,全力打造高水平招商鐵軍。
另一方面,持續加強與毗鄰地區的產業分工協作,郎溪梅渚鎮和溧陽社渚鎮共建產業合作區,以合作區為先導,深度嵌入區域產業鏈,精準開展補鏈招商、強鏈招商、以商招商,推動既有產業的“點”加快串成“鏈”、連成“片”,努力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在強手如林的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要想脫穎而出,還需要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充分揚已所長。郎溪牢牢把握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戰略機遇,將產業、資金、人才、政策等落到區域戰略大平臺上,形成集聚效應。充分挖掘建設用地空間和水電氣等要素成本比較優勢,圍繞華東最大的金屬表面處理中心,安徽省縣域唯一的特種設備檢測中心、唯一的集裝箱碼頭定埠港等平臺載體,推動郎溪成為要素流入洼地和新興產業福地,進而建成縣域經濟的高地。
郎溪縣經濟開發區
“溪”至入微的服務
硬件上的差距,要通過軟實力的打造來彌補,郎溪傾力打造“溪”至入微的服務品牌,形成營商環境強大的“溪”引力。
在郎溪經開區,同樣來自上海的科大重工和華茂機械比鄰而建,兩家企業的負責人在上海就是相互熟識的老朋友。2018年,科大重工在郎溪縣投資興建了企業研發生產基地,原上海青浦工業園區的生產線全部轉移至郎溪。
先行一步的科大重工找到了適宜生長的土壤,原計劃五年完成的投資,四年就提前完成。看到科大重工的成功先例,華茂機械也緊隨腳步,將企業生產基地搬遷至郎溪。
郎溪在招商引資項目簽約后,第一時間組建服務專班,“一企一策”做好服務保障。對標“滬蘇浙標準”,安排專人對接企業手續辦理、人員招聘、政策兌現等事宜,提供全程幫辦服務,企業建設投產的周期大大縮短。
營商環境的口碑一旦形成,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形成“葡萄串效應”,兩家相約而至的企業,成為郎溪營商環境口碑的最好印證。
招商引資不僅有企業來得了,更要發展好。為保障對企服務不斷檔,郎溪創新設立企業服務網格員制度,產業園區領導干部定點聯系企業,設立“星期六為企服務日”,服務跟著企業需求走。即使在周末和節假日,只要企業有訴求,干部就會及時趕到,對企業出現的各類問題,做到第一時間回應、第一時間協調、第一時間解決。
這些工作,就是讓企業在郎溪與在滬蘇浙的城市感覺不到營商環境的差別,甚至有更好的體驗。
郎溪深知,對標長三角,產業差距的背后,更多還是思維理念和工作作風上的差距,要實現加速趕超,全面進位,必須有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
郎溪將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主戰場,作為鍛煉干部的一線陣地,選派一批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年輕骨干力量,赴滬蘇浙城市交流學習,讓廣大干部更快更充分地融入到滬蘇浙的節奏中。
與此同時,注重在工作一線識別考察干部。圍繞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縱深推進雙招雙引、項目建設、為企服務、存量盤活、功能提升“五大攻堅行動”,出臺《關于在全力推進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中提供組織保障的五條措施》,打破身份壁壘、暢通晉升渠道,提拔重用政治過硬、敢抓敢管的“獅子型”干部和工作敬業、勤懇扎實的“老黃?!毙透刹浚嬲龅奖M銳出戰。
今天的郎溪干部,正以坐不住的緊迫感、等不起的責任感、慢不起的危機感,匯聚起奮起直追的強勁動能。
郎溪縣的生態美景
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
區域一體化,不止是追求經濟的增長,更旨在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全域參與的開放治理體系,這也是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無論是蘇皖合作示范區,還是“一地六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都是貫穿其中的重要主題。生態共治,也成為郎溪加強與毗鄰地區互動協同的重要紐帶。
梅溧河流經郎溪和溧陽兩地,橫跨皖蘇兩省,是兩地重要的灌溉水源。過去,因為缺乏溝通和監督機制,一度陷入兩邊都在管,卻一直理不清誰來管的怪圈。2021年,郎溪和溧陽兩地就梅溧河生態共治達成協議,雙方建立協同工作機制,設立“聯合河長”,常態化進行聯合巡查、保潔、治理、執法行動。經過治理,目前梅溧河水質穩定在三類水平,流域兩邊的污染源得到有效管控。
類似生態環保這樣的“利益交匯點”還有很多,互信的橋梁建立起來,就會給區域一體化帶來更多“流量”。郎溪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關切的重點領域,與周邊省份城市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
2022年,郎溪與廣德、溧陽簽訂《蘇皖合作示范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合作聯盟協議》,搭建三地人力資源合作平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共同做好勞務輸入、人才引進等銜接工作。
依托蘇皖“胥河情”教育聯盟平臺,郎溪與溧陽廣泛開展教育管理、課堂教學等交流活動,通過友好學校結對等方式,推動雙方相互借鑒教學管理、文化建設等領域成功做法。值得一提的是,郎溪中學通過吸納長三角優質教育資源,教育質量在宣城市保持領先,成為郎溪縣外塑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
生態環境的改善、民生服務的優化,全面提升了郎溪的環境吸引力和競爭力,刷新了地方形象,成為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實現“追趕江浙、爭先江淮”目標的強力支撐。
更重要的是,以此為紐帶,郎溪加強了與各地間的交流,激活了“一家親”的意識,鞏固了民意基礎,這將成為推動區域一體化更深遠的力量。
“作為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郎溪既面臨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又具備地理區位、綜合交通、歷史人文、制造業基礎、生態環境、土地資源要素等優勢,必須進一步增強崛起的雄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崩上h委釋放了振奮精神、抖擻干勁、奮勇爭先,堅定不移向東發展的強烈信號。
站在發展新臺階之上的郎溪,還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未來值得期待!
(本文圖片均由郎溪縣委宣傳部提供)
指導:張道剛 王運寶
撰文:胡磊 陳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