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隨著福建省2023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31省份經濟“一季報”新鮮出爐。
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經濟恢復的關鍵之年,開局決定全局,起步決定后勢,一季度經濟數據成績如何,備受各界關注。
根據國家統計局4月18日發布的數據,全國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同比增長4.5%。在31省份的經濟總量上,粵蘇魯浙主要經濟大省繼續穩居前列;經濟增速上,23個省份跑贏全國平均水平。
一季度哪些省份迎來了“開門紅”?地方經濟格局又出現哪些新變化?一起來看。
23省份增速超全國
粵蘇龍頭之爭依然精彩
從經濟總量上看,一季度,廣東首次站上3萬億元臺階。江蘇、山東超2萬億元,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均超過1萬億元。
從經濟增速上看,一季度有14個省份增速超過或持平5.0%,分別是吉林(8.2%),西藏(8.2%),寧夏(7.5%),海南(6.8%),甘肅(6.7%),內蒙古(5.6%),天津(5.5%),陜西(5.3%),湖北(5.1%),河北(5.1%),黑龍江(5.1%),青海(5.1%),河南(5.0%),山西(5.0%)。
有9個省份增速超過全國4.5%的經濟增速,分別是浙江(4.9%),廣西(4.9%),新疆(4.9%),安徽(4.8%),云南(4.8%),江蘇(4.7%),山東(4.7%),重慶(4.7%),遼寧(4.7%)。
粵蘇兩省的龍頭之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地方經濟錦標賽的焦點話題。
一季度,“粵老大”繼續穩坐第一,
GDP總量30178.23,同比增長4%。2022年,廣東GDP增長1.9%。相比之下,今年一季度廣東經濟提速明顯。但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廣東第二產業增速僅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
再看“蘇大強”。一季度,江蘇GDP達29401.7億元,增長4.7%,進一步拉近與廣東的差距,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12570.3億元,同比增長4.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5%,高出全國平均數據2.5個百分點,在東部經濟大省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山東。
一季度,江蘇新能源產業引領增長,鋰離子電池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車整車制造增加值分別增長31.8%、36%、59.2%;充電樁、光伏電池、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1.6倍、48%、50.2%。
2021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越廣東,如果未來江蘇能在經濟總量上實現反超,很大可能得益于第二產業的優勢。
北方省份增速明顯
南方三省遭遇“發展的煩惱”
從區域板塊來看,中國經濟總量“南強北弱”的形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但北方經濟提速的態勢正在顯現。
從頭部城市來看,一季度上海市GDP達10536.22億元,北京市GDP為9947.7億元,進一步拉近了與上海的差距。
除了北京,華北各省市中,天津、內蒙古、河北、山西的經濟增速均超過5%。特別是天津,一季度增速達5.5%,逐漸走出此前的低迷狀態。
東北三省近年來一直處在發展的陣痛期,但從一季度經濟成績單中看,向好態勢逐漸明顯。今年一季度,吉林增長8.2%,黑龍江增長5.1%,遼寧增長4.7%,全部超過全國水平,其中吉林的增速領跑全國,與西藏并列第一。
從具體數據上看,一季度吉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1%,高于全國平均23個百分點,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高于全國8.2個百分點。
西北省份中,寧夏、甘肅增速分別達到7.5%和6.7%。青海、陜西超過5%,新疆也超過全國水平,達到4.9%。
北方省份加速趕超,南方省份則呈現出快慢不一的態勢。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三個省份。
一是江西。江西省2022年度GDP增速位列全國第二,但今年一季度下滑至1.2%。特別是二產增速為-2.4%,拖累了整體經濟的增長,與排名處在身前的陜西差距進一步拉大。盡管從數據上看江西的發展遇到一時的困難,但長遠來看,擁有豐富資源和區位優勢的江西,發展前景依舊可期,未來潛力將進一步迸發。
二是四川。經濟增速也存在趨緩的態勢,一季度,四川GDP增速3.8%,沒有跑贏全國水平,與河南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0.9%,汽車、微型計算機設備、白酒三大支柱產業產量下滑,影響了四川經濟增長。
三是福建。福建一季度經濟增長1.7%,在經濟總量前10位的省份中,增速最低。在2022年的經濟增速中,福建以4.7%位居經濟十大省份的首位。福建需要再加把勁,福建省委常委會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時強調,要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大力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外資,做熱消費市場,支持企業“抱團出海”、穩訂單、拓市場。要切實穩住工業大盤,推進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動民營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再創優勢。
近年來,中國經濟“南強北弱”趨勢不斷擴大,未來北方省份將努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南方省份如何補足發展中的短板,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觀察。
服務業全面回升
工業經濟各地晴雨不一
從三次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一季度,全國31省份服務業增加值全面企穩回升,成為支撐經濟快速恢復的重要動力。粵蘇魯浙四個經濟大省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都突破1萬億元。
作為中國最大城市群所在區域,長三角地區一季度服務業增長可圈可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在一眾人口大省中,人口數量并不占明顯優勢的浙江,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高達11065億元,逼近山東的11795億元,超過身后河南省近3000億元。
一季度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費的穩步回升。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現快速回升勢頭。各地密集出臺促消費政策,也取得積極成效,拉動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增長。
第二產業方面,各地的表現不一。在主要經濟大省中,除江蘇外,山東也值得點贊。一季度,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其中,3月份增長7.4%。山東的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4.8%。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1.0%,占全部投資的比重28.6%,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增長7.6%,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8.7%,工業經濟呈現出動能強勁的良好態勢。
31省份中,北京、上海、江西、四川、福建五個省市,一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整體上看,各省份第二產業增速快慢不均,這主要和各地產業結構有關。從全國來看,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13.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6.9%,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僅增長1.2%。如果一個地方的主導產業不景氣,就會拖累整個工業經濟。
總體來看,各省份經濟整體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但當前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壓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尚需進一步努力。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認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宏觀政策靠前協同發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市場需求逐步恢復,經濟發展呈現回升向好態勢,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
下一步,期待31省份在半年經濟大考中,能夠拿出更亮眼的成績。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