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季度,廣州開發區的政府職能部門與不同領域的企業代表和營商環境觀察員都有一個重要的“約會”。
“有意見隨時提、有想法盡管講、有不滿大膽說。”這已成為廣州開發區政企溝通的新常態。在這個被稱為“吐槽大會”的營商環境觀察員制度中,廣州市開發區現場對反映的問題及訴求一一回應。無法現場解決的問題,則以臺賬形式印發至相應責任部門,并跟蹤辦理情況,確保件件有回音。
截至2021年底,廣州開發區從“萬億制造”計劃的八大支柱產業、商貿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金融服務機構、商協會、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律師等行業領域選聘兩批55人次;舉辦科技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工業項目審批、中國軟件CBD園區、高層次人才等不同領域主題吐槽大會共10場,收集意見建議200余項。
多年來,廣州開發區的營商環境建設成效有目共睹,被企業和人才稱作“離成功最近的地方”。作為廣東首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廣州開發區在2022年開啟了營商環境5.0改革,在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順應新產業、新經濟發展方面一直充當探路先鋒。
捅破改革“天花板”
2019年3月,借機構改革契機,廣州開發區成立了北上廣深4個特大城市中第一個營商環境改革局。一系列聚焦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跑出了新的“黃埔速度”,創造了多項“黃埔標準”,釋放出巨大的吸引力。
除了首創營商環境觀察員體系、營商環境“吐槽大會”等政企溝通機制,廣州開發區還率先建立營商環境績效考評體系、第三方評價、滿意度調查、改革容錯糾錯等機制,以制度保障推動改革。2019年以來,廣州開發區連續兩年營商環境指數位列全國經開區第一、蟬聯“中國營商環境改革創新最佳示范區”。
自2018年來,廣州開發區相繼推出營商環境改革1.0到4.0版本,穩步實施321項改革事項,39項創新經驗做法在廣東全省復制推廣,營商環境便利度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
廣州開發區全面對標國際一流,推動營商環境改革迭代升級,2018年2月、2019年7月、2020年3月分別實施營商環境改革1.0版、2.0版、3.0版,并在2021年推出《深化改革創新全面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行動方案》,啟動營商環境改革4.0版。相比前三版,營商環境改革4.0版更加重視改革創新系統性、提升主場主體獲得感以及發揮先行先試示范作用,并聚焦知識產權、金融供給、人才發展等市場要素,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
在全球競爭中,時間就是生命。短短三年間,位于廣州開發區的百濟神州第一和第二工廠竣工,第三工廠動工,“引進即籌建、拿地即動工、竣工即投產”是一場以企業需求為核心導向的切實改革。
借由廣州開發區率先探索的“信任籌建”,小鵬汽車廣州智造基地僅用時6個月即完成23萬平方米廠房的主體建設及部分廠房封頂。一個個重大產業項目也紛紛傳來新進展,帶動產業生態欣欣向榮。
邁向5.0改革版本
2022年初,廣州開發區39項改革舉措在廣州市試點城市實施方案單列,成為試點城市唯一的區級清單。從廣東省實驗區到“國家試點中的試點”,廣州開發區繼續深化改革、先行先試迎來重要機遇。
據廣州開發區營商環境改革局局長吳火華介紹,“營商環境改革5.0”以“服務市場主體”為主題,圍繞指標提升、市場環境、國際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和“硬環境”六個方面,提出23個領域125項具體改革任務,升級打造“黃埔Smile”營商品牌,切實提高市場主體滿意度和獲得感。
一方面以更大力度服務保障黃埔“四個萬億”計劃,加速落地重點項目、發展重點產業;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資金、知識產權、技術、人才等要素配置和供給,從更深層次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
結合廣州開發區工業強區實際,“營商環境改革5.0”深化“用地清單制”改革,推行“區域評估+標準地”,創設“項目籌建合伙人”機制。針對近年來先進制造業發展,廣州開發區制定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工作指引,減少抽檢比例,推動測試牌照互認,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探索建立進口科研用物資“白名單”制度,助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推動知識城省市級行政管理權限落地,爭取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為知識城發展強權賦能。
同時,5.0改革以更實在的舉措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例如,構建與民營經濟人士常態化協商機制,建立區級政企溝通服務中心,進一步健全政企溝通機制;完善民企維權投訴機制,建立涉企刑事案件經濟影響風險評估制度。
廣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韓麗娜表示,企業新項目投產涉及很多環節,單靠企業自身很難面面俱到,而政府能為企業提供專業的幫助。“如果沒有黃埔區的政策扶持,我們的新項目很難如此順利地投產,比原計劃足足縮短了6個多月的時間。”
在廣州開發區這片熱土上孵化、成長、壯大的,不僅有小鵬汽車、方邦股份,還有文遠知行、億航智能等全球科技領域的新領頭羊。2021年11月15日,旨在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的北交所開市,扎根黃埔的永順生物作為首批上市企業之一,成為北交所“動物疫苗第一股”。
據統計,廣州開發區集聚了中小企業近4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100家,數量穩居全國經開區第一。一大批中小企業在這里壯大、騰飛,廣州開發區8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授權發明專利和技術創新成果來自中小企業。
錨定“專精特新”,
幫助企業辦大事
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一塊刻著“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字樣的巨石佇立門前。
3年來,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政策支持、審批籌建、知識產權、金融輸血等多方面用力,厚植“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的沃土,讓中小企業能心無旁騖做主業,集中精力搞創新,努力辦成更多大事。
科技型民營企業在政務環境、融資環境、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環境等營商環境中,仍然面臨制度性障礙,限制其穩步發展。
特別是科技企業在種子期、初創期,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雖然政府財政支持一直發揮協調補充的作用,但銀行貸款卻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民營企業亦往往是依靠銀行獲取更多金融支持。
由于科技型民營企業在初創期缺少實物資產,容易受到傳統金融的歧視,難以從銀行取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而政府財政支持等其他融資渠道或因為金融支持力度小,或因為獲得資本支持難度大、成本高,亦難以成為科技型民營企業首要的融資渠道。
深諳金融重要性的廣州開發區,搭建了“多層次資本市場一站式全鏈條綜合金融服務”的平臺,著力構建良好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在政策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落地實施“風投10條”,搭建投資生態,強化上市資本支撐,打造中國風險投資科學城大廈,設立風險投資一站式服務中心,先后吸引百度風投、創新工場等一批知名風投機構落戶。
目前,該區風險投資機構累計超600家,管理資金規模超1400億元,逐步建成了覆蓋“種子輪-風險投資-定向募集-上市”全鏈條的投資生態圈。
在市場端,廣州開發區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成立了廣州開發區產業基金投資集團等,助力科技創新和區域升維。
廣州開發區更開創了中小企業暖企政策體系先河,首推“專精特新10條”“民營及中小企業18條”等系列政策,著力破解中小企業面臨的人才、融資、創新等困境,還持續在政策、融資、營商環境等方面提質升級,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活力區。
“制定更大力度的‘專’項政策,面向不同行業不同階段提供‘精’準服務,引導中小企業找準自己的‘特’色定位、鼓勵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廣電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謝高輝表示,這是政府能為“專精特新”企業打造的最優環境。
錨定“專精特新”,如今,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金字招牌進一步擦亮。廣州有68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其中廣州開發區就有32家,占了全市總量的近一半。
“以前是‘人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人’。今后,企業無須主動申請,政府會提前將政策信息與企業信息比對,自動推送短信至目標企業;企業只需點擊一次確認領取,余下事情政府全部搞定。”廣州開發區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熊衛國說。
(作者系區域經濟觀察者、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