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8月4日馬鞍山市統計局發布2023年上半年經濟數據,安徽省16個地市上半年經濟數據已經全部出爐。
決策雜志注意到,6地市增速超過安徽省上半年增速6.1%,3地市經濟增速超過7%,池州以7.9%的經濟增速領跑全省。
你所在的城市成績如何?一起來看。
制表:王碧琦 舒曉東
合肥重返全國20強,10地市超1000億元
從經濟總量看,合肥繼續領跑全省,經濟總量達到5841.8億元,這也是安徽唯一超過5000億元的地市。
放在全國來看,合肥重返全國城市經濟20強,位居全國城市第19位,相比2022年上升2位。
這是“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最具看點的區間,每年都在上演你追我趕的精彩大戲。
上半年,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區間中,合肥經濟總量低于佛山的6070.77億元和南通的6032.4億元,高于濟南的5841億元、福州的5781.46億元、泉州的5750.12億元和西安的5604.98億元。
說回安徽省內,蕪湖排在第二位,經濟總量達到2322.97億元;滁州坐穩第三位,達到1938.1億元;阜陽以1650.8億元位居第四;這是上半年全省4個經濟總量超過1500億元的城市。
安慶以1452.33億元排在第五位。馬鞍山以1332.73億元排在第六位。宿州排在第七位,為1172.4億元。亳州位列第八位,為1116.2億元。蚌埠以1096.2億元位列第九位。六安排在第十位,為1024.5億元。
排名前十的城市,上半年經濟總量都超過了1000億元。
與2022年全年排名相比,安徽16市經濟格局整體保持相對穩定。
池州領跑、滁州緊隨、亳州第三
從經濟增速來看,池州以7.9%的增速高居全省第一;滁州位居第二,增速達到7.6%。
決策雜志梳理發現,從2022年以來,池州、滁州兩市的經濟增速連續多個季度排名全省前列,尤其是池州排名全省第一,由此產生一個“奔池”速度的說法。
亳州位居第三,增速達到7.3%,這是全省僅有的三個增速超過7%的地市。
這三市為什么能夠超過7%?
梳理三市的經濟數據發現,主要得益于二三產業的快速增長。
上半年,三市二產增速均超過全省6.5%的增速。具體來看,滁州位列全省第一,二產增速達到9.6%,;亳州排在第二,為8.6%;池州位列第三,為8.3%。
在三產上,池州以7.9%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亳州以7.5%的增速位居第四。滁州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815.1億元,位列全省第四。
在池州、滁州、亳州之后,位居第四的是宣城,經濟增速達到6.7%;六安和黃山位居第五,增速同為6.6%。這6個地市都跑贏了全省增速6.1%。
與上半年全國經濟增速5.5%相比,安徽有11地市增速跑贏全國。這11個市分別是池州、滁州、亳州、宣城、六安、黃山、合肥、淮南、銅陵、阜陽、宿州。
為什么又是池州、滁州?
在各地市全力拼經濟的2023年,池州、滁州為什么快?
深入分析,兩市至少有三個方面做法值得學習。
一是順勢而為。池州、滁州都處在皖江城市帶,兩市牢牢把握融入長三角這個最大紅利、最大勢能,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奮力將戰略機遇、區位機遇、政策機遇轉化成發展優勢,是與長三角產業鏈實現緊密對接的生動實踐。
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多次強調,安徽全省域加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家庭,是安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借上長三角的“東風”,搭上一體化的“快車”,融入得越深入,獲得的紅利就越大;鏈接得越緊密,發展的勢能就越強。
其次是緊抓工業。兩市都堅持將工業擺在產業發展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鍥而不舍抓項目,引進了一批牽動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以項目大突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集聚動能。
上半年,滁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高于全省4.3個百分點,居全省第一位。新增規上企業(含2022年年度入庫)326戶,比同期多40戶,總數達2469戶,居全省第2位。
池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位居全省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居全省第一位。特別是重大項目牽引拉動作用明顯,10億元以上的重大投資項目55個,完成投資額增長129.2%,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6.1個百分點。
三是善作善成。兩市的干部隊伍拼勁很足,不斷增強發展的緊迫感,展現了迎難而上、乘勢而上、積極進取的工作作風。
這是滁州、池州兩市經濟增長快速的主要密碼,值得其他地市學習借鑒。
當前,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三季度是一年承上啟下的關鍵期,安徽16地市都要強化搶的意識、拼的勁頭,持續對標滬蘇浙,聚焦“六破六立”,著眼全年、干在當下,堅定信心確保季季紅,鼓足干勁沖刺全年紅,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全力推動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取得更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