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三組數據:
全球10%的筆記本電腦、全國20%的自主品牌出口整車、全國65%的智能語音產值產自這里;
全省約25%的進出口、33%的實際使用外資、7%的稅收來自這里;
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62項,其中21項為全國首創,6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這都是占安徽不到0.1%面積的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創造的,真正是“小區有大能量”。
安徽自貿試驗區為什么能?2023年9月,時值安徽自貿試驗區揭牌3周年,決策雜志融媒體記者踏入了這片僅有119.86平方千米的自貿試驗區內,探究引發從“0到1”突破的深層原因。
“安徽辨識度”
中國自貿試驗區的歷史,其實并不長。
9月26日,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從上海自貿試驗區的“一枝獨秀”,到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貿港組成的“雁陣齊飛”,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僅走過10個年頭。
安徽是在2020年9月,搭上了自貿試驗區的“快車”,圍繞“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的12個字,將制度創新與產業發展作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兩大著力點。
從全國來看,主動踐行為國家試制度。3年來,21項全國首創的改革舉措,不僅局限于安徽區域范圍內的特殊政策安排,而是為全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成為帶有明顯“安徽辨識度”的成果。
從安徽來看,圍繞新興產業為地方謀發展。實踐證明,一個地區要加快發展,關鍵是走出去“向海而興”。但安徽并不靠海,實現的路徑只能是“借船出海”。3年間,安徽充分發揮擁江達海的優勢,建立“江海聯運、聯動接卸”的全新監管模式。
2021年3月,安徽省港航集團與上港集團及兩地海關等共同合作,在蕪湖港建立“聯動接卸”海關創新監管新模式,通過實施“聯動接卸、視同一港”整體監管,以一體化方式申報,實現目的地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為蕪湖港的進出口集裝箱“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據統計,實施以來,一個集裝箱運輸成本可降低約15%,通關時間平均可節約1-2天,有效助推長三角區域港口一體化進程。
在皖貨不斷通江達海走出國門的同時,安徽自貿試驗區的改革舉措,也讓皖企“走出去”步伐更加便利、穩健。“集團保稅、抵港直裝,安徽自貿試驗區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的政策和優良的服務。”安徽合力工業車輛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明軍深有感觸地說。
數據顯示,安徽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在全省占比從2020年成立初的約21%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8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實現出口1266.6億元,其中出口981.3億元,同比增長19.1%,帶動安徽出口總量和增幅均實現歷史性躍升;實際使用外資4.3億美元,同比增長2.3倍,大幅高于全國、全省平均增幅。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全省0.1%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25%的進出口、33%的實際使用外資、4%的新增市場主體、7%的稅收,高地效應加快彰顯。”安徽省商務廳廳長、省自貿辦主任方旭介紹說。
乘著自貿試驗區的東風,進出口企業還將放大貿易便利化的優勢,加速“走出去”深耕國際市場。在這背后,離不開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支撐。
先行先試
3年間,安徽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制度創新成果162項,其中21項為全國首創,6項經國務院及相關部委批準在全國復制推廣,7項入選商務部研究院《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創新案例,提前兩年基本完成112項試點任務。
數據背后,凝聚著安徽自貿試驗區構建科學高效的制度創新機制的無數實踐。
當前,安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呈現穩步推進態勢,從最初的“碎片化”改革創新到制度集成創新,從安徽三個片區的具體實踐中,可以感受到“先行先試”四個字的深刻意義。
先從合肥片區來看。率先探索出新型研發機構股權投資改革,變政府“政策補貼”為“國有股權投資”,國有股權增值超過5倍。探索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零售進口“退貨商品+區塊鏈輔助管理”模式,開通全省首條第五航權國際貨運航線。
再看蕪湖片區。蕪湖綜保區啟動土地“賦碼上云”,由蕪湖片區與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共同推進,以不動產單元碼為紐帶貫穿土地管理生命周期。“就相當于給每個地塊賦予了一個二維碼,相當于一個身份證,實現不動產登記的零材料、零次跑、零等候的‘三零發證’,最大限度地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優質服務。”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數據中心殷勝明告訴《決策》。成立3年來,蕪湖片區已累計形成省級創新案例49項,今年1到7月,進出口總額實現同比增長54%。
再來看蚌埠片區。創新性推出“省內組貨+全國通關”模式,實現通關“零延時”,“作為皖北最大的現代商貿物流集散中心,貿易范圍涉及到107個國家和地區,經營戶可以充分享受到自貿試驗區政策紅利,一年下來節約500余萬元左右的物流成本。”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商貿城總經理劉冰介紹說。
“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三周年,我們以制度創新推動科創+產業融合發展。下一步將發揮好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吸引全球生產要素資源,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安徽省商務廳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處處長后其潔告訴《決策》。
在制度創新的驅動下,多個高精尖技術全產業鏈正在安徽自貿試驗區內加速形成,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聚鏈成群
如果說制度創新是自貿區建設的核心要義,那么產業發展就是命脈。3年來,安徽自貿試驗區圍繞主導產業開放創新需求,推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量子通信、生物醫藥4個產業的76項開放創新試點舉措,全力打造汽車“首位產業”,著力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量子中心”等未來產業。
在開放創新的推動下,一場“鏈式反應”正在悄然發生。
為賦能安徽“首位產業”,安徽自貿區爭取修訂新能源汽車鐵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支持整車企業在滿足安全條件下,通過中歐班列出口新能源汽車;設立總規模18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主題基金,積極探索“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模式;大力推廣“車芯協同”攻關模式,建設國內首個量子計算芯片聯合實驗室,落戶全球首個汽車數字化涂料色彩實驗室,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合肥片區清單化推進實施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開放創新試點舉措,建設針對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出口的易貨貿易平臺。今年前8個月,全省汽車、汽車零配件分別出口435.2億元、203.1億元,分別增長172.3%、62.5%。
平臺支撐力不斷強化。大眾總部之外全球第一個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采購中心落戶合肥片區,發揮智能網聯汽車及應用標委會、智能網聯產業研究院、機器人產業聯盟等平臺作用,協同打造長三角汽車產業鏈生態,推進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全面發展。同時,大眾汽車數字化銷售服務總部項目也在合肥片區落戶。
在金融創新領域。合肥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打造以綜合創新能力評價為核心的質押融資產品,累計辦理質押873筆、融資347.4億元。探索科創企業信用票據融資模式,建立科創企業支持名錄,推出信用貸、積分貸等評價機制,累計為85家科創企業融資2.6億元。以上2項創新舉措入選國務院“自貿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蕪湖片區發行全國首單10億元汽車金融公司綠色金融債券金。
在生物醫藥產業方面。合肥片區積極申建醫藥醫械柔性服務站,為醫藥企業提供注冊、許可、備案等全流程服務,加快建設智飛龍科馬生物醫藥產業園、安科生物生產基地等重點項目。
在產業聚集的同時,貿易便利化也發揮出強有力的作用。
安徽開展新型易貨貿易試點,制定印發了《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新型易貨貿易試點工作方案(暫行)》、《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新型易貨貿易“雙白名單”》,率先提出“雙白名單”(企業白名單、產品白名單)制度,打破首單“一事一議”模式,在自貿試驗區全域內推動拓展新型易貨貿易試點工作。截至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內共設13家白名單企業,產品白名單包含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空調及零部件、新能源、機械設備、鞋類、糧食等多種品類。截至9月,白名單企業累計完成新型易貨貿易進出口總額3.56億元,預計2023年內可完成進出口總額9億元。
合肥片區率先探索“跨境電商出口外匯收入監督管理”模式,為跨境電商企業支付結算提供便利。同時,合肥片區在跨境貿易領域探索跨境電商智慧退貨倉模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進口退貨流程,最大限度減少紙質單證,跨境電商日清關能力從開關時3000單上升到目前30萬單,該案例已在海關總署備案試點,有望全國復制推廣。
“不斷聽取企業的發展訴求,在跨境電商企業融資、人才試點、貿易通關等領域,積極參與各項制度創新試點工作,力求更多制度創新成果在自貿試驗區落地實施。”安徽省跨境電商創新服務中心主任孫偉告訴《決策》。
3年前播下的種子,如今已然碩果滿枝。
從“試驗田”到“高產田”
9月6日,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要努力把安徽自貿試驗區打造成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更好發揮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試驗田”作用。
那么,怎樣才能發揮“試驗田”作用?
持續推進深化區域協同發展,是將改革發展“試驗田”變為中國式現代化“高產田”的重要一步。
先來看安徽省內聯動。在3個自貿片區以外的13個省轄市設立聯動創新區,以“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全面輻射帶動全省域改革發展。宣城市與蕪湖片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招商、金融、物流等方面合作。淮南加快合淮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探索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淮合作區)。阜陽開展“果蔬類保健食品加工關鍵技術及新產品研發”、“花茶加工關鍵技術及新產品研發”,成為全省除合肥外首個納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項目庫的項目。
3年來,全省已建設了13個聯動創新區,加強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與省內聯動創新區政策聯動、創新聯動、產業聯動,提升安徽全省整體開放水平。
再來看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六安與上海松江區聯合建立跨區域六松合作產業園;安慶與“中國汽車第一鎮”上海安亭鎮合作共建上海安亭汽車零部件安慶產業園;宿州與杭州蕭山區對接,簽約《杭州蕭山—宿馬結對合作幫扶框架協議》;宣城與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合作共建寧波舟山港宣城國際陸港項目,開通宣城—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班列。
最后看安徽自貿試驗區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雙自聯動”。安徽自貿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同在合肥、蕪湖、蚌埠,這為“雙自聯動”提供了絕佳機遇。
“安徽積極發揮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大平臺優勢,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創賦能產業發展兩大層面,對標接軌國際標準,持續強化政策聯動、產業聯動、要素聯動、平臺聯動‘四個聯動’,努力實現科技轉化自由、投資貿易自由、場景應用自由、要素流動自由‘四個自由’,打造雙自聯動示范區。”安徽省商務廳副廳長劉光告訴《決策》。
采訪中了解到,安徽探索的“雙自聯動”,正在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全國首創產業化經費股權投資改革試點,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改革,產業化經費投資超過8000萬元,帶動引進社會資本投資近20億元,孵化企業170家。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推行“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企業26家、轉化科技成果98項。
產業發展,關鍵在人。在安徽自貿試驗區,最激動人心的不僅僅是先進技術和快速攀升的進出口數據,而是匯聚了有夢想、有追求的人才。
合肥首創中德汽車產業高等教育“雙元制”改革。合肥學院與大眾集團共建大眾學院,培育新能源汽車“種子工程師”,首批26名畢業生已成為大眾安徽骨干工程師。滁州積極推動合肥工業大學建立儀表線纜產業研究院。池州與合肥工業大學合建江南輕合金新材料產業研究院,推行“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股權激勵”模式,助推招引約400個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落戶。
“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三年,是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的三年,是不斷形成制度創新成果,加快科技創新引領的三年,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賦能產業集聚發展的三年。”方旭表示。
我們相信,主動順應中國不斷對外開放的大勢,站在改革潮頭的安徽自貿試驗區,將在下一個三年,交出一份更加耀眼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