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位于皖西南,長江中下游北岸,轄9鎮1鄉3個街道、128個涉農村(社區)、7個非農社區,總面積1357平方公里,人口64萬,是傳統農業大縣,農業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2022年,全縣129個村(社區)經營性收入5913.58萬元,村均收入45.84萬元,50萬元以上村46個,100萬元以上村11個,較2021年村均增加1.74萬元,增長3.95%,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全面消除。
一、主要做法
一是統籌謀劃“一盤棋”,強化政治引領。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抓手,圍繞“組織領富強、黨員帶富強、群眾致富強、集體經濟強”的目標,構建“黨委領導、組織牽頭、部門配合、鄉鎮主責、村級主抓”的工作格局。強化黨建引領,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納入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的年度考核指標,并作為基層黨建考核和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的重要內容。出臺《望江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勵實施辦法》,明確將村干部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掛鉤,健全變“相馬”為“賽馬”和“發展退位、干部讓位”的制度機制,旗幟鮮明為敢于擔當、開拓創新的干部撐腰鼓勁。
二是打好經濟“組合拳”,強化產業助力。實施望江縣扶持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大專項行動,結合縣域經濟以及村現有主導產業,編制《望江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制定8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類型33項具體路徑,依托各鄉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如,支持華陽依托港口碼頭重點發展港儲物流,長嶺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鴉灘重點發展童裝挑花等。同時探索實施“強村計劃”縣級“飛地”抱團項目,長嶺鎮整合17個村資金1.19億元,分四期建設長嶺鎮扶貧產業園,實現年產值突破7億元,實現稅收1500萬元,每年村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9.4萬元。
三是選優配強“領頭雁”,強化智力支撐。選用一批懂經濟,帶發展的致富能手、產業發展帶頭人進入“兩委”班子隊伍,壯大集體經濟發展人員力量,去年以來調整村書記15人,激發基層一線干部干事創業活力。啟動實施百名碩博研究生進百家合作社活動,已吸引95名省內外碩博研究生進入縣內合作社,去年創新選派了11名中國梨樹農大實驗站駐站碩博研究生到村擔任“科技村官”,幫助節本增收700余萬元。組織38名農村帶頭人赴山東煙臺學習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先進經驗,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賦能添力。
四是夯實監管“防火墻”,強化資產管理。先后印發《望江縣村級集體三資管理暫行辦法》《關于開展鄉鎮、村財務管理規范提升專項行動的通知》《關于鞏固我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的意見》《關于印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關制度的通知》《村級財務賬務處理指導補充意見》等文件,嚴格堅持村賬鎮管和村級收入“三個一律”的入賬制度,規范村級財務程序化、民主化、公開化等管理措施,明確縣、鄉、村的管理職責及責任追究辦法,真正做到了“三資”管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政策支撐不足,造血功能較差。目前全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主要依靠村級自力更生和縣級專項資金支持,省、市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持政策不足,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在市場環境下的競爭優勢不明顯。如,目前省市僅出臺了《2023年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方案》支持集體經濟的政策。同時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的集體屬性沒有得到重視,收入來源主要是資源發包、資產租賃、光伏等扶貧資產收益等,收入來源單一,特別是當項目運營面臨資金短缺時,多是靠財政專項資金、項目資金等向村級產業“輸血”,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如,華陽鎮磨盤村去年光伏效益較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減少39.7萬元,同比下降44.4%。
二是要素保障不足,產業發展較難。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土地、人才等資源要素,土地流轉、資產租賃受地域位置制約,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交通便利、區位較好的村有發展優勢,位置偏僻、自然資源有限的村,發展難度較大。如長嶺鎮北門坦村廠房靠近省道S246與S211,引進企業較長嶺鎮銀杏村較簡單。同時村級缺乏專業人才,農村大部分有能力、會經營的選擇外出經商務工,高校畢業生留在農村發展的也少之又少,目前全縣村“兩委”中懂經營、會管理資產和產業的人僅103人,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僅579人。產業發展離不開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全縣90個村的集體經濟仍以傳統種養業為主,發展第二、三產業的不足,目前僅38個村發展了紡織服裝、觀光旅游等產業,僅占全縣所有村的29.7%。
三是爭先進位不足,發展意識較弱。隨著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斷加大,能夠保證村級組織基本運轉,村級干部沒有資金壓力,發展集體經濟又怕經營失敗村民埋怨、組織不滿,甚至受到處分,吃虧不討好,干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愿意勞心費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同時,雖然我縣在2019年底就完成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的組建,村“兩委”牽頭管理,村民自治,但存在公共服務和經濟發展混雜在一起,不利于村級工作開展,部分村就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主動、不積極。
三、意見建議
(一)用活補助資金。緊緊圍繞“提高‘輸血’質量,增強‘造血’功能”目標,認真落實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優化整合財政涉農資金供給機制,持續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力。一是構建資金扶持體系。整合落實涉農資金配套支持措施,利用中央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撬動社會資本,通過“串點成線、以線擴面”,形成“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開花”的鄉村振興新格局。二是構建風險防范體系。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風險防范矛盾調處機制,通過現場調研、談話詢問、座談會等方式,定期對村集體經濟項目實施方案的真實性、可行性進行評估審查。同時,緊盯農村“三資”管理,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運行情況納入對村延伸巡察重點關注范圍,及時調整優化存在較大風險的方案。三是構建利益聯結體系。注重把村級集體經濟收益作為提升農村自治水平的重要抓手,全面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和經營管理人員報酬激勵和公積金制度,鼓勵群眾將土地納入集體資產進行參股或勞務入股,全面提升直接參與分紅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覆蓋面,進一步筑牢利益聯結體系。
(二)深化三變改革。一是創新邊緣村莊資源利用方式,有效地促進產業組織變革,使新型要素聚集及組合方式優化,推動產業高級化、融合化發展。二是通過發展新型產業組織和創新業態,提高農村資產的要素報酬率,讓農民在創新性利益分配中獲得入股資源的租金兜底收益以及工資性收入,還經由集體成員資格從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獲得財產性收益,更讓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有機會獲得其他收入,形成收入來源多元化。三是明晰集體產權,盤活集體資源,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社,創新分配機制,優化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治理體系
(三)引導抱團發展。著眼地域、產業、資源等關鍵因素,推行三種抱團組建模式,讓村村能入股、村村能受益。一是整鎮組團。梳理整合一定地域范圍內鄉村各類資源,以實力較強的村為核心,聚合周邊若干個地理位置偏遠、資源稟賦較弱的村,聯合組建“強村富民公司”開展市場化運營,實現抱團發展。二是產業聯營。對產業規劃相近、產業之間有聯系的村,改變以往各村單打獨斗的局面,聯合成立公司,整合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形成規模化、集聚化、市場化優勢,推動產業持續發展壯大。三是村企共建。在村級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引入國有企業持股或控股,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資金和運營優勢,帶動公司發展。在公司鎮街全覆蓋基礎上,通過“強村富民集團”統一增資入股的模式,實現“集團+公司”的經營發展模式,健全集團化治理體系,為公司的統籌發展、規范運營打下良好基礎。
(四)優化領導班子。健全村干部選任機制,注重從優秀青年農民中選拔村干部,積極探索從鄉鎮機關黨員干部以及回村大中專學生中選擇擬任人選等途徑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繼續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工作,為基層組織提供新鮮血液。加強對村兩委成員有關發展集體經濟知識的培訓,提高自主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識,提升自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這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注重激勵,把村干部的報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集體積累的增加有機掛鉤以形成內在的激勵機制,對發展集體經濟有成績的村干部進行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予以提拔重用,激發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內在動力。
(調研人員:石時兵 王芳 陳達麗 王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