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樓宛若一座城!
截至2023年7月,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稅收突破100億元,成為上海今年首幢稅收“百億樓”,超過很多小城市一年的財政收入,可以說是一棟樓富過一座城。像這樣的“百億樓”,上海已有三棟。
近年來,樓宇經濟備受關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亮點。樓宇經濟被譽為“垂直的金融街”“立體的工業園”,甚至是“城市的印鈔機”。新的發展思路也層出不窮,“一棟樓就是一個產業鏈”“一幢樓宇就是一個園區”。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百億樓”的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定位清晰、特色鮮明
“百億樓”的誕生并非一朝一夕。上海市首幢“百億樓”,恒隆廣場用了整整20年時間。2001年,恒隆廣場在靜安區南京西路開業;2007年,成為上海第一幢稅收“月億樓”;2021年稅收破百億。
相比之下,金虹橋國際中心頗有些后來居上之勢。2014年金虹橋開業,當年即成為稅收“億元樓”;2016年,成為稅收“月億樓”;2022年以來,連續兩年率先稅收過百億。
位于上海虹橋開發區的金虹橋國際中心,由一幢高148米的6E甲級寫字樓、建筑面積約為8.5萬平方米的“花園式”購物中心組成。其11萬平方米的商務辦公面積,創造了9萬元/平方米的上海商務樓宇單位面積產稅高峰紀錄。
金虹橋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地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中心位置,同時搭乘了長寧區數字經濟轉型、在線新經濟突飛猛進的“東風”。
早在2014年金虹橋招商之前,長寧區政府招商部門就及時介入,在政策支持、產業定位、目標客商等方面提供幫助。樓宇的招商運營團隊緊跟上海“五型經濟”和長寧區“3+3”重點產業的發展脈絡,不斷招引、補充來自科技、媒體、通信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在招商過程中,政府部門、樓宇業主、企業三方緊密聯動,形成了“產業牽動、政策驅動、企業帶動”的“金虹橋模式”。
“百金買屋,千金買鄰”。由于周邊匯集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0多國駐滬領事館,外貿表現活躍。區位優勢決定了其聚焦現代服務業,并優先吸引外資外貿型企業入駐。入駐金虹橋的135家企業中,外資企業占比近一半,現代商貿和服務類產業占比近三分之一,擁有世界500強企業8家。
近年來,金虹橋抓住長寧區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機遇,吸引數字經濟企業。
拼多多是扎根金虹橋的頭部企業,從剛入駐時的6000平方米發展到現在的40000平方米。2021年以來,拼多多在倉儲、物流及農貨源頭布局新一輪投入,銷售額一路走高,先后成立胡桃街、禹璨兩家關聯公司入駐金虹橋,成了金虹橋沖刺百億樓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金虹橋聚集了拼多多、康寶萊、亞瑟士、杭州微米網絡等一大批數字經濟領域知名企業。金虹橋在線新經濟類企業占比近三分之一,為樓內的產業生態注入了新鮮血液。
與金虹橋主打外貿企業和數字經濟相比,上海另外兩棟“百億樓”在產業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
其中,上海恒隆廣場主要是高能級總部的支撐,云集了包括戴德梁行,全球排名第一的奢侈品集團LVMH等國際頂尖企業,也有LV、愛馬仕、迪奧等100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可以說,恒隆廣場是一個超級的全球總部基地。
另一個“百億樓”,位于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核心地帶的國金中心,重點集聚金融企業和專業服務機構。除了金融特色,國金中心同時集合了高端商場、超甲級辦公樓、頂級酒店和豪華服務式公寓的優勢業態組合,其商業板塊云集了超過250家國際頂級零售店和全球旗艦店,被譽為國際品牌首店“收割機”。
從這些“百億樓”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定位清晰、特色鮮明是它們的共同特征。
“上下樓即上下游”
在金虹橋,像拼多多這樣不斷裂變的數字企業還有不少。因為效益增長、板塊增加,從一家變成了多家,也從上下游變成了上下樓。這樣的發展趨勢在“百億樓”尤為明顯。產業生態成型是催生“百億樓”的密鑰之一。
獨木不成林。“百億樓”不是平地起高樓,往往位于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同時自身也有一個小的生態系統。
恒隆廣場就是典型。有人把南京西路比作一個植物群落,其中既有高大“喬木”如總部型的恒隆廣場,也有一線品牌聚集的久光百貨等“灌木”,還有沿線大量的概念店、品牌集合店等“草本植物”。扎根商業繁華集聚的南京西路商圈,讓眾多企業尤其是頭部企業、總部企業將恒隆廣場作為落地上海的首選。
20年來,恒隆廣場始終把產業生態布局作為“頭等大事”。從商貿龍頭企業開始,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其中既有奢侈品集團總部和品牌公司,生命健康領域龍頭企業,又有專注于奢侈品、消費品等領域的投資公司、高能級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機構,服務于各領域龍頭企業、專長于提供高附加值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獵頭公司等,全面覆蓋商貿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生命健康、數據智能、文化創意等六大產業。
如今,恒隆廣場從高品質的工作生活圈進化成一條完整的“超級產業鏈條”。企業發展想要鏈接的產業“上下游”所有合作伙伴就在樓上樓下的鄰居中。“上下樓即上下游”,從而形成內生良性循環。
國金中心在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有意識地引導上下游聚集。在樓宇招商中,打通政府、市場的信息共享渠道,共建動態數據庫,借助數據精準“畫像”,全面掌握樓內每家企業情況,引導產業上下游客戶群有效聚集。
當地政府還為每個樓配備一個樓宇專員,這些“樓小二”會為樓宇“精準畫像”,通過與樓宇經濟相關的一系列指標,如樓齡、面積、出租率、平均租金、物業單位、樓宇入駐企業總數、產業結構、商業配套條件等,實行產業鏈招商。
通過“精準畫像”,一方面為樓宇匹配相應企業。比如,有些外企對樓宇空氣質量、辦公舒適度有要求,招商中相應給企業推薦經過權威標準認證的樓宇;有些企業對租賃成本比較敏感,對周邊交通又有要求,就推薦次中心區域的相關樓宇。另一方面,可以為企業匹配相應資源,促進科技與資本對接。
引入頭部企業,實行產業鏈招商,積極匹配行業資源,在樓宇中打造完備的產業生態圈,是樓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高級感”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樓宇經濟發展繁榮的關鍵。上海“百億樓”的營商環境極具特色。
金虹橋所在的長寧區政府,建立了“三級三系”服務機制,從領導包干重點樓宇,到為每幢重點樓宇配備專職服務“樓小二”,再到“樓門口”服務體系。金虹橋還定期邀請三甲醫院的專家和社區醫生,坐診樓宇“健康服務點”,為白領提供專業健康指導;樓內的“準媽媽”和行動不便的員工,全部登記造冊,每天經過大門、電梯時,總會有人上前“攙一把”“扶一把”;針對拼多多企業上千名員工上班時間集中的情況,預留電梯并實行蛇形專用通道避免擁堵……
一個個服務細節,讓入駐企業有了家庭式溫暖,也增加了企業對樓宇的“粘度”。
從2021年開始,陸家嘴金融城在稅收“億元樓”中試點“樓事會”制度,形成“樓長-樓事會-樓宇黨群服務站-樓宇黨群組織聯盟-樓事工作聯席會議”的工作網絡,為樓宇的“居民”們切實解決難題,做到訴求“一口式”受理、問題“一條龍”對接。陸家嘴管理局還整合樓宇、場館、機構、社會團體資源,通過舉辦文化節、文化進樓宇、國際咖啡文化節等品牌活動,提升文化氛圍。與文化場館和樓宇空間共同舉辦多場文化沙龍,為樓宇中的白領提供精神食糧。
作為外資偏愛的南京西路,商業配套高端完善。周邊有11條后街,與其主街空間連為一體,功能互為補充,餐飲店、咖啡店、商店等十分豐富,酒吧、演藝場所應有盡有,主街商業繁榮,后街則充滿煙火氣,體現著街區的溫度。無論是商務洽談、辦公,還是消費,都可以在15分鐘步行可及的范圍內觸達多種業態。
同時,靜安區建立“樓小二”企業聯絡員隊伍和快速反應機制。企業發展遇到困難和苦惱,第一時間就能聯系到樓宇聯絡員;一份價美味優的白領午餐讓員工不再憂心“中午該吃啥”;每天一杯的好咖啡隨時都能喝到;7種語言提示讓外籍員工都能聽得懂;協調反饋“不過夜”,問題回應100%,實時跟蹤企業發展動態……
“潤物細無聲”,功夫下在背地里。讓企業在無感知的情況下享受到政務、商貿、生活等多種服務,營造出一種具有高級感的營商環境形態。
樓宇經濟3.0時代
從“百億樓”崛起可以看到,近年來樓宇經濟的蓬勃發展。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樓宇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從單純提供“空間”的1.0時代、“空間+配套+服務”的2.0時代,目前進入到“空間+產業+運營”的3.0時代。
在3.0時代,樓宇不再局限于“收租金”或是實體房地產,而是一種能驅動經濟增長的載體平臺。一幢樓宇就是一個產業平臺。樓宇成為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樓宇與產業高度融合,上下游產業鏈得到有效整合,樓宇運營、樓宇管理、樓宇服務帶來的軟性附加值受到重視。
隨著產業發展與商業配套、綠色生態空間與人文交流的關聯越來越緊密,構建樓宇生態圈尤為重要。樓宇生態圈將為產業聚集、消費便捷、休閑服務設施提供完備的復合空間,由單維的產業經濟向有產業、有生活、有城市記憶的多維樓宇生態體系蛻變。
3.0時代最大的特征是,樓宇的運營管理不再是樓宇運營商跳“獨舞”,而是需要政府和樓宇運營商密切合作、彼此賦能,從而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在樓宇運營管理中,要從基礎商務服務進化到產業服務,把樓宇的招租與政府的招商有效結合;從樓宇運營商進化到城市合伙人,弱化地產屬性,強化產業基礎設施屬性;從單純的市場行為升維到政企聯動、合作共贏。
通過高水平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招商運營,打造高能級的企業發展平臺和產業孵化平臺,提供融資、供應鏈、政企對接等全方位服務,集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吸引產業上下游企業入駐,不斷豐富產業生態,提升樓宇經濟整體競爭力。
同時,樓宇之間要避免同質化發展。可以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或產業打造主題樓宇,比如金融、文化、設計等傳統產業,或者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型產業,形成樓宇獨特的品牌和產業特色。
在樓宇運營中,要密切關注企業需求。不僅要關注辦公環境,還要關懷員工在社交、文化、成長等精神層面需求。可以不定期開展講座,開設文化沙龍、藝術空間等,提升樓宇的文化氛圍和歸屬感。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區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