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安徽全省上下,正圍繞農業“頭尾呼應”增值大文章,開展一項重要行動。這也是安徽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必須走好的關鍵一步。“頭尾呼應”,本質上就是要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頭尾”一起抓,農產品的資源優勢才能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頭”“尾”之間怎樣有效銜接?發揮企業平臺的主體作用是關鍵。安徽銅陵市依托地方農業龍頭企業,努力探索出一條做好農業“頭尾”增值轉化的有效路徑。
舞好“農頭”
2017年,銅陵市在原普濟圩農場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優質資源,組建成立安徽省普濟圩現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完成了從傳統國營農場到現代化國有農業企業的蝶變。這也是安徽首個實現公司化改革的國有農場。成立之初注入的改革“基因”,賦予了普農集團推動地方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天然使命。
作為銅陵市體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農業龍頭企業,普農集團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方面積累了雄厚的基礎實力。
先看資源稟賦。普農集團地處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環擁陳瑤湖、楓沙湖兩大天然湖泊,水資源豐富,風光優美,素有“銅陵的普羅旺斯”美譽。得益于良好的生態,這里不僅是絕好的天然糧倉,還盛產魚、蝦、鱉等水產品。
再看規模實力,普農集團現擁有耕地8.4萬畝,近年來建成高標準農田7萬畝,建成全域標準化連片稻漁綜合種養基地3萬畝,國家級綠色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8萬畝,有機水稻基地2000畝。農場主要作物糯稻,已成為長三角區域及四川、福建等省份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尤其是作為傳統黃酒的主要配料,已嵌入進古越龍山、會稽山、塔牌等黃酒龍頭企業的供應鏈中。
在此基礎上,普農集團以“龍頭”帶動“農頭”,持續挖掘農產品增值空間。
首先是瞄準特色化。農產品只有賣出去、賣得好,才能讓農民“富”起來。普農集團深入考察市場,遴選符合市場需求、適應消費升級趨勢的農產品品類。2023年,普農集團的β-葡聚糖大米獲得低GI食品認證,該產品具有控制血糖指數的保健效果,適合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日常食用,產品一經推出,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響。同時,“普墾牌”大米在2023年全國健康生態大米品鑒會上獲特等獎。
其次是提升數字化。普農集團積極推進數字化改造,實施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程種子倉儲物聯網項目,智能監測蝦田和水稻的生長環境、各項數據,打造“五網合一”開發“智慧農業大數據”。
最后是推動綠色化。綠色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普農集團以全域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為契機,在推動產品質量提升的同時,致力于做好生產過程的綠色提升。推廣物理殺蟲和有機肥代替化肥等方式開展綠色防控,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此外,實施秸稈廢棄物綜合利用提升行動,通過秸稈還田,制作生物質燃料、飼料、木質素等途徑,還與吉林大學、東北大學合作開展秸稈堆肥生產基質和有機肥試驗項目,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2023年,農場成功晉級國家級生態農場。
擺好“工尾”
“農業不加工,等于一場空;農業不成鏈,到頭不賺錢”。做好農業增值大文章,不僅要提升“頭部”溢價,更要延伸“尾部”精深加工鏈條,拓展新增值空間。
普農集團充分挖掘農業全產業鏈上的各個節點,從單純的農產品種養殖,延伸到種子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農旅各個環節。
2019年普農集團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148畝的金邁米業項目,項目計劃投資3.5億元。該項目建成后的糧食倉儲量達10萬噸,年生產加工能力10萬噸、稻殼廢物加工利用3萬噸,一期已建成投產,為提高稻米身價,做強優質米及相關副食品等精深加工產業奠定了基礎。
在此基礎上,普農集團瞄準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定位,規劃建設食品產業園。下一步將通過引進培育稻米深加工、調味品加工、飼料加工、面食加工及預制菜等加工企業,延續產業鏈條,同時注重科技創新,積極引進消化吸收一批綠色食品、休閑食品、中央廚房等先進加工技術,提升科技含量,以發展壯大糧食加工產業集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銷售初級農產品,到銷售精加工農產品,品牌營銷是必須要修煉的一項內功。
在商品生產端,普農集團持續加強“普濟”公共品牌建設,按照市場化運作思路,積極培育打造蝦稻、魚稻產品專屬品牌。集團旗下“楓瑤”“金邁”等知名商標,逐步在滬蘇浙地區廣泛打響了市場品牌知名度。集團鼓勵下屬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打造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全面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美譽度。普農集團還充分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農產品展銷會、綠色食品博覽會等宣傳推介平臺,加強農產品品牌推介和宣傳活動力度,進一步提升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在市場銷售端,普農集團進一步破解消費幫扶困局、增強職工福利體驗、建設基層“產供銷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整合銅陵優質農產品商戶,創新性打造了“普濟優選”電商平臺。完善農產品網絡銷售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推廣“網上糧店”等新型糧食零售業態。同時,成立普農集團營銷中心,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但與現代農業相比,普農集團農產品特色化仍不夠彰顯,加工業附加值偏低。農業生產觀念也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存在差距,這些不僅制約了普農集團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也影響其發揮平臺作用。
破局——從校地合作開始。
示范區的擔當
作為農業龍頭企業,普農集團不僅著眼自身發展,更有做好示范引領的責任在肩。2023年1月,銅陵市政府與安徽農業大學簽署協議,以普農集團8.4萬畝農業耕地為平臺,建立起“安農·普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銅陵市政府積極與安徽農業大學強化合作,雙方共同成立安徽農業大學銅陵研究院,圍繞提升農產品質量、延伸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等重點領域開展校地合作。有了安徽農業大學的技術加持,示范區將成為銅陵市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塊“試驗田”。
方向既明,雙方的合作也從紙面逐步落到實地。在組織架構上,銅陵市政府與安徽農業大學分別成立高規格領導小組,在示范區建設上做到“頂格推進”。雙方就合作內容多次召開合作務虛會、推進會和論證會,并邀請安徽農業大學專家現場調研。2023年以來,雙方每月都有不少于3次的互動交流。
在合作方案上,銅陵市政府、安徽農業大學、普農集團三方共同商討制定研究院建設和示范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圍繞“稻麥、稻油、稻漁以及農旅”融合“3+1”模式,確立全域8萬多畝的試驗基地,并制定了相應的技術示范方案,合作開展關鍵領域協同攻關與成果轉化。此外,安徽農業大學還組建13支全產業鏈專家團隊,分別服務于普農集團水稻、小麥、油菜、農機、土肥、植保、加工、信息化發展等領域,并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和實驗示范。
在保障支持上,銅陵市政府將普農集團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研究院納入安徽農業大學與銅陵市戰略合作協議中,每年提供100萬經費支持合作。市科技局派出專門的專家團隊,服務項目合作。普農還建設農事服務中心,推廣機插秧技術,優化農機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普濟圩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普農集團下屬專業化農業服務單位,現有各類旋耕機、插秧機等現代農機具80多臺套,提供農業生產種、管、收全程社會化服務,年均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6萬畝次。
此外,普農集團與安徽農業大學聯合申報的“農業農村部皖江平原糧油作物種質創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獲批創建,是全省唯一一家新建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近三年,普農集團還與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江蘇農科院等12所高校院所就種子開發、功能大米、秸稈綜合利用、水產養殖等方面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取得了較好成效。與江蘇省武進水稻研究所合作的武育糯180在2022年度安徽省良種評比展示中產量第一,較排名第一的雜交稻品種單產高100多斤。與浙大共同研發的普濟糯1號進入長江中下游國家聯合體生產試驗,已具備國審條件。
2023年,普農集團獲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普濟桑田獲批“專新特精”中小企業;在普濟桑田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后,普濟種子公司再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并在安徽第三批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評審中獲得第二名。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示范區建設,普農集團還探索休閑文旅業務,挖掘農場歷史文化、知青文化、農墾文化,建設皖江農耕文化產業園,推動農產品種養殖和文化、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和聯動發展,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基地,實現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的深度融合。這將成為帶動群眾增收,提升農業綜合附加值的有力抓手。
項目合作成效顯著,而理念上的更新則影響深遠。雙方開展合作以來,安徽農業大學組織專家赴銅陵市開展新型經營主體水稻、小麥栽培及施肥技術培訓300多人次,組織100多名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項目學員和研究生團隊深入普農集團開展現場教學與科學研究,承接全省綠色防控現場會。人才交流帶來的新思想、新理念不僅推動了普農集團的高質量發展,更進一步影響到周邊農戶,形成示范引領的帶動效應。
可以預見,普農示范區將成為做好農業“頭尾呼應”增值文章的創新策源地、技術實踐地和人才集聚地,進而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下一步,普農集團的實踐經驗也將總結推廣,讓現代農業之花在充滿詩意的鄉土田園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