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桐城有這么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么多的院士、企業家,在安徽縣域經濟實力排名卻從第2掉到了第16,沒有成為前5?”
2023年1月,安徽省省長王清憲來到安徽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安慶市代表團,與代表們一起審議時發問。
為回答好“省長之問”,桐城做了什么?“兩會”又至,一年來,桐城交上了怎樣的答卷?
01
桐城掉隊了嗎?
2023年春,桐城市官方媒體推出《回答“省長之問”系列談》專欄,激蕩起在外鄉友濃厚的熱忱。一時間,圍繞桐城未來如何實現跨越發展,院士專家、文化學者、企業家、機關干部紛紛參與大討論,傾盡所思所想,發表真知灼見。回顧昔日的輝煌,大家一致認為: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憑著開拓進取的精神、開放包容的思想、崇文重教的傳統,抓住了蓄勢躍升的機遇期,桐城經濟綜合實力邁入全省第一方陣。1998年至2002年,連續五年經濟總量排名安徽省前五,2002年位居第二。但是在2022年,卻位列全省第16位。面對如今的掉隊,大家各抒己見,有認為失去人才活水的,有認為創新動力減弱、沒有良好產業支撐的,還有犀利指出發展環境不夠穩定的。但不管是哪種因素,過去一些年,桐城錯失轉型升級窗口期,是不爭的事實。
那么,如何破局突圍,實現趕超,不辜負“省長之問”的厚望,不辜負眾多鄉友的期盼?
桐城市下定決心,繼續錨定“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以改革、開放、創新的作風,堅持走“內搭平臺、外聯老鄉”路子,全力建設好合肥都市圈(“大合肥”)與大黃山唯一的“雙料城市”。
合肥都市圈規劃空間范圍
02
左手“大合肥”
早在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就印發了加快合肥經濟圈建設的若干意見,桐城市是創始成員之一。其后,合肥經濟圈升格為合肥都市圈。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在調研時多次指出,要做強合肥都市圈,在提升輻射帶動力上取得更大進展。2023年10月8日,安徽省省長王清憲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強調發揮中心城區造血輻射效應和周邊縣(市、區)的比較優勢,努力建成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根據最新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規劃,合肥都市圈總面積約2.49萬平方公里,范圍包括合肥市全域以及桐城市在內的7個縣(市、區)。如何深度融入“大合肥”,發揮好南翼門戶功能,是擺在桐城面前的重要課題。桐城抓住關鍵之舉,把融入產業鏈供應鏈分工體系放在首要位置,主動為合肥頭部企業提供產品配套。比如,在合肥舉辦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專業化論壇——桐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論壇,積極搭建產需對接平臺,浩智電驅等一批產業鏈重點項目順利投產,桐城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當年就實現翻番。桐城還對標合肥推進科技創新的做法,把培育科技型企業作為重要抓手,化“鋪天蓋地”為強勁動能。2023年,桐城被科技部批準為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新增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15家、專精特新企業17家。
同時,深化與省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數智制造創新平臺的合作,與合肥工業大學共建產業研發中心,數字賦能、科創平臺建設、科研成果轉化成果豐碩。
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的空間范圍
03
右手大黃山
建設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彰顯徽風皖韻、山水人文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勝勢的重大舉措。在大黃山最初規劃中,桐城是18個縣(市、區)之一。此后,大黃山范圍拓展至黃山、池州、宣城、安慶4市全境,桐城仍然是北端核心區域、大黃山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桐城市立足豐厚的山水人文資源,以融入大黃山、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為引領,多點發力推動文旅項目提質增效,2023年獲得大黃山專項資金1223.6萬元。目前,桐城市在建文旅項目21個、運營項目12個,旅游場景日益豐富,六尺巷片區展陳布置有序推進,百科全書式學者方以智故居、抗英保臺英雄姚瑩故居正式開放,文廟尊師禮儀等活動豐富多彩。文旅賦能鄉村振興也如火如荼,省級非遺項目裁襟勵子文化園在嬉子湖畔傳承“愛與誠信”,中國富鋅小龍蝦之鄉、生態采摘體驗園、文化傳承研學基地等星羅棋布。體育賽事、文化活動相繼進入桐城。2023年,桐城成功承辦全國第四屆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柔力球交流活動、省第六屆老年人運動會羽毛球賽,全國知名作家看安徽等活動走進桐城。
這一年,桐城又喜獲中國“文學之鄉”稱號,成功入選“長三角高鐵旅游小城”。徜徉在桐城城鄉之間,自然人文的熏陶如春風拂面,令人神清氣爽。
桐城市
04
外聯老鄉
2023年,“院士之鄉”桐城再添新彩,段路明、笪良龍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健在的桐城籍“兩院”院士及歐洲、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已達15人。剛剛召開的“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上,桐城籍的方向晨、彭壽團隊又被分別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2023年底成立的徽商總會中,桐城籍的桂四海當選監事會主席,方運舟、李縝當選副會長。如何建設好這些杰出人士家鄉,從而造福父老鄉親呢?桐城可謂重任在肩。其實,安徽省委、省政府早已指出了方向,就是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更好地集聚產業、集聚要素,建設宜居宜業、近悅遠來的城市。按照這一思路,桐城見事早、行動快,已開始了集聚產業、人才、資金等要素資源的實際行動。在彭壽、李縝、方運舟等鄉友支持下,百億項目接二連三落戶桐城,包括投資200億元的國軒動力電池、投資100億元的中環新能源高效電池、投資107億元的中玻太陽能新能源產業基地等在內,鄉友投資項目已達23個、總投資494億元。這些項目帶動產業“延鏈開花、順藤掛果”,正在加速塑造全新的桐城產業版圖。經細致梳理,全國目前高校院所博士中,有4000余人來自桐城。桐城有的放矢,啟動博士“奔桐”行動,10位桐城籍博士已簽約企業“科技副總”,柔性引進創新創業團隊23支。桐城金融資本與產業要素的融合,也是縣域發展的特色亮點。自“85后”鄉友戴福全設立第一只市場化股權投資基金起,目前已落地市場化基金規模41億元,成為桐城“雙招雙引”、金融生態營造的重要引領力量。
與此同時,城市面貌向新而生,2023年改造提升老舊小區16個、背街小巷2萬平方米。城市治理也可圈可點,“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進一步增強桐城基層善治的信心決心,禮讓傳統深度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神。
05
“歸零”心態再出發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當前,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編制實施合肥都市圈建設規劃,高起點推進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謀劃部署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行動。作為“大合肥”、大黃山兩大發展戰略的“雙料城市”,桐城理應承擔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的“先行者”使命。桐城市市長劉存磊在202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將以“歸零”心態再出發,以“趕考”狀態破難題,以“奮進”姿態創佳績。當然,回答好“省長之問”,并不只看一年之力,而是要久久為功,并不只靠桐城主動作為,也有賴省級及時賦能。一個連南接北、功能完備、要素交匯、宜居宜游、人文薈萃的桐城,對于塑造“大合肥”、大黃山聯動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節點鏈接作用。在科教賦能方面,應當鼓勵桐城市大力發展院士經濟,支持組建院士工作站、產業創新研究院、產業研發中心,促進高層次人才引進及產學研融合,引導合肥高校、中小學赴桐城開展研學活動,與桐城中學等深度合作。在通道建設方面,研究論證合溫高鐵經過桐城方案,形成貫穿大黃山的豎軸快速通道,同時加快淮南至桐城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并適時建設合桐城際鐵路,開行毗鄰城市公交,持續增強交通暢達之勢。在區域協同方面,支持包河經濟開發區與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合作共建,推動樅陽縣北部鄉鎮深入融入桐城發展,統籌實施菜子湖旅游開發,下放更多縣域管理權限,推動桐城實現內涵式增長。在文旅融合方面,加強名城工作監督指導,大力支持桐城文保單位申報,引導高校加強桐城文化研究,共建政德文化教育基地,推動省屬企業在桐城遴選打造優質文旅項目,支持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4A級以上旅游景區。
一個日新月異的桐城,鑲嵌于江淮大地,必將令所有人為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