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競爭一向激烈。
在激烈的競爭中,近年來一些城市脫穎而出,它們在新興產業細分領域獨占鰲頭,從而帶動城市快速崛起。
在《決策》2023長三角地方治理創新案例評選中,這個現象尤為突出。例如入選的江蘇溧陽動力電池產值規模全國縣域第一,江蘇宿遷從“一張白紙”打造成“華東光谷”,安徽鳳陽光伏玻璃產能占全國1/4。《決策》將這種現象總結為“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崛起”。
從全國來看,這樣的城市還有很多,比如福建寧德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廣東南海被稱為“中國氫能產業第一區”,安徽南陵智能分揀設備產能規模穩居全國第一,河南長垣起重機國內市場占有率超70%,等等。這些城市大都是中小城市和縣城,它們演繹了一場完美“逆襲”。
每一個城市的崛起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個逆襲的背后都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分析新興產業冠軍城市的發展秘訣,對于城市與產業發展極具參考價值。
站上時代的“風口”
產業冠軍城市并非新鮮概念。
過去,諸暨的襪子、嵊州的領帶、海寧的皮革、丹陽的眼鏡等等,一度占到全國乃至世界的50%以上,至今仍是各自領域的產業冠軍。
相比這些傳統的產業冠軍,新興產業冠軍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從產業類別來看,過去多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往往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現在則是新興產業風起云涌的時代,很多城市抓住機遇站上“風口”,一躍而起。
從產業發展歷程來看,過去多是市場自發形成,以市場力量為主導,往往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難以復制的產業優勢。而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多為政府與市場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政府之手在產業謀劃布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可以定義為:近年來在新興產業細分領域快速崛起,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影響力,甚至在全國某類產業中占據領先地位的城市。
從《決策》的梳理來看,新興產業冠軍多為中小城市和縣城,它們往往資源匱乏、基礎薄弱,在區域產業競爭中劣勢明顯,但卻抓住新興產業發展的“風口”,先人一步把某一新興行業領域做到了極致,憑借“小而美”“小而精”引領全國、走向世界。
“黑馬”,往往是這些城市的代名詞。它們究竟是如何“逆襲”的?
從客觀因素來說,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到來,以及全球產業重構,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層出不窮,給很多城市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一個新興產業就足以令一座城市“逆天改命”。這既是一場波瀾壯闊的產業變遷,也是一場悄無聲息的城市大洗牌。
在產業變革和城市洗牌的時代,誰能站上“風口”,誰就能實現快速崛起與“逆襲”。
在新興產業發展中,大城市往往追求產業鏈的完整度,而中小城市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實力,尤其是縣域要做全能選手很難,但找準特色和賽道,奪取“單項冠軍”卻大有可為。
通過客觀理性分析縣域的區位、資源,找準突破口和機遇,圍繞特色優勢的新興產業和業態,集中力量突破,打造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從而把一個細分領域做到極致,把一個小產業做成“天花板”。
對于中小城市和縣城來說,特色就是競爭力、生命力。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就形成不了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強調培育壯大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安徽、河北、山東等地更是將其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措施,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施行。新興產業冠軍可以說是政策導向和措施的“開花結果”。
盡管天時地利都已具備,但要想在廣大中小城市和縣城中脫穎而出,成為新興產業冠軍卻非易事,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是成功的關鍵。
“從0到1”的秘訣
新興產業往往科技含量高、投入大。在很多人看來,這種“高大上”產業只會出現在大城市和發達地區,而新興產業冠軍卻一次次顛覆了這樣的傳統認知。
激光技術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并稱為人類20世紀的四大發明。過去一直是“蘇北洼地”的宿遷市宿城區,用了短短七年時間,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激光裝備產業集聚區。“經濟后發地區在發展路徑和產業選取上,絕不能拾人牙慧,要轉變發展方式,大膽走新路。”宿遷干部說。
在傳統農業大縣安徽南陵,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全國領先,無人快遞車、物流無人機等很多大城市都見不到的“黑科技”,這里卻隨處可見。“傳統發展路徑走不通,怎么辦?換一種‘打法’!”南陵縣干部說。
廣東佛山市南海區在沒有基礎、沒有技術,也沒有資源的情況下,無中生有打造了“中國氫能產業之都”。“干別人從來沒有干過的事情”“沒有先例,我們可以創造先例。”南海干部說。
只有敢想才能敢干。想都不敢想,怎會有勇氣去干?這些城市用實踐證明了,“后發地區也能干,并且能干好新興產業”。后發地區和中小城市并非只能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同樣大有可為。一個地區只要站上了新的賽道,就會顛覆傳統觀念,凝聚起“換道超車”的強烈共識。
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大都是無中生有發展起來,而發展新興產業“從1到100”并不是最難的,“從0到1”才是考驗。特別是產業發展剛起步時,一無所有、困難重重。
宿城區就曾面臨這樣的難題,但他們并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邊學邊干,逐個加以破解。各級干部對激光產業很陌生,思想上有疑慮,怎么辦?宿城區專門成立指揮部,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選調優秀人才,培訓激光知識。
沒有產業基礎和配套能力,怎么辦?宿城區邊建設激光產業園邊招商,領導帶頭沖在招商一線,組建了2個專業招商局,將招商實績與干部待遇和選拔任用掛鉤,充分調動各級干部招商引資積極性。
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少,人才缺乏怎么辦?宿城區多措并舉、筑巢引鳳,對頂尖人才,主要靠“借”;對高層人才,主要靠“引”;對技能人才,主要靠“育”。
宿城區遇到的三大難題,是各地在新興產業發展中普遍會遇到的共性問題。還有一些是產業發展中出現的不可預知的難題,它們往往是發展的最大“攔路虎”。
南海區在發展氫能產業中發現,要做氫能汽車,必須先做加氫站。但此時國內加氫站建設一片空白,政策上存在很大瓶頸,如何突破?南海區不等不靠,主動破解難題,為全國加氫站建設建立了規范。
除了加氫站建設,南海在氫能產業領域創下了多項“全國首個”,每一項都是破解難題的成果。“從0到1之難,不僅僅是因為沒有太多可借鑒經驗,而且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還要不斷地試錯、探索,更要以敢為人先的責任與膽識,為后來跟上的人探路。”南海干部說。
新興產業窗口期很短暫,一旦猶豫、等待就可能錯失機會。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往往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只有敢闖敢做、敢為人先,才能突破從0到1,實現無中生有。
專業性“必修課”
南海能成為新興產業冠軍城市,除了敢為人先外,更重要的是前瞻性布局,搶占了產業發展先機。
早在2009年,南海就提前布局。此時氫能產業還處于朦朧狀態,是一個冷門方向,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一些業內人士都不看好氫能產業的前景。
已有一定汽車產業基礎的南海,在對汽車產業做下一步發展規劃時,組織專家反復進行論證,發現新能源汽車是重要趨勢,“當時業內有純電、插電、燃料電池三個方向,我們判斷插電是過渡產品;純電的很多城市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南海再進入這個領域不占優勢,于是決定率先探索氫燃料電池客車示范項目。”
前瞻布局的戰略眼光往往來自于專業判斷。新興產業涉及大量的新技術、新概念,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很多時候是在“無人區”探索。在這種情況下,敢為人先不是盲干、硬干,而是看準了,謀定而后動。
對新興產業十分“懂行”,這是新興產業冠軍城市的重要特征。
“每天都在學、每天都在研究。工人在車間里生產,我們就在旁邊看。只要用手一摸、耳朵一聽,就知道設備的參數和水平。甚至連全國性的行業技術年會,都邀請我們去講課。”南陵干部說。
專業性是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招商中最能打動企業的地方。一個地方只有真正了解一個行業的“好”與“不好”,才有可能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定。
近年來,全國各地招商如火如荼,都在拼搶好項目、新興產業資源,而溧陽堪稱招商的優秀代表。
為了吸引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落戶,多個城市使出渾身解數,開出誘人的條件。當時溧陽的政策優勢并不突出,招商團隊花了30天閱讀多本有關新能源的書,做了大量功課,尋找寧德時代與溧陽合作的契合點。依靠專業精神和真摯誠意,以及扎實的產業配套基礎,溧陽終于招商成功。
寧德時代的到來,讓溧陽一躍成為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研發能力國內領先的鋰離子電池集聚基地,為產業騰飛插上了翅膀。
溧陽市招商工作人員普遍很年輕,同時聘用了大量非體制內的專業招商人員,每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的KPI和項目進度。在他們看來,招商就是不斷學習。
“招引項目不是簡單地拼政策,更要關注項目特點和行業壁壘。我們非常注重培養招商人員的學習能力,從產業大類到細分領域,從投資邏輯到調研評估,每個項目都做足功課。”溧陽招商干部說。
只有懂產業鏈條、懂企業的需要,明白供應商如何匹配等細節,才能高效對接到高質量的企業。“每個人都要形成自己的產業地圖。”這是溧陽對所有招商人員的要求。
事實上,專業性不僅是招商人員的“必修課”,更是新興產業冠軍城市崛起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