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山深處的鄉村與充滿現代感的“全球合伙人”碰撞,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一場鄉村新嬗變正在精彩上演。
自2022年7月啟動“全球合伙人”計劃以來,安吉余村已招引成長型數創企業、優秀創業團隊和全球合伙人團隊40余家(個)、入駐青年人才600余名。村民們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家鄉正在“變年輕”“變時尚”“變洋氣”,一個新余村的精彩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計劃?又將給鄉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賦能鄉村:以青年引入鄉村新質生產力
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布局,歷經求變、應變、躍變三個發展階段。
一是求變:突破鄉村低水平重復發展困境。余村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憑借出色的生態轉型發展經驗理念以及中國全球敘事能力的提升,余村及所在安吉縣自帶“全球流量”。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余村發展面臨經營模式單一、業態不夠豐富、鄉村運營人才缺乏等造血功能不足的問題日漸凸顯,加之周邊鄉村開發普遍面臨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等問題,駐客率、回頭率不高等隱憂開始顯現。如何進一步打開發展空間格局、持續提升鄉村造血能力,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2022年7月,余村正式啟動“全球合伙人”招募計劃,并聯動周邊天荒坪鎮、上墅鄉和山川鄉等3個鄉鎮24個村,聚焦研學教育、鄉村旅游、文化創意、農林產業、數字經濟、綠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醫療等領域,向全球發出共建未來鄉村“英雄貼”。
通過定向邀約、渠道推薦、自我申報,短短兩個月就收到了近400份項目申請,篩選了近20個團隊項目,針對余村整體環境提升、業態豐富、產業發展、景區運營、資產資源最大化運用等開展頭腦風暴和項目路演,共同打造大余村“鄉村創業首選地”品牌。
第二階段是應變:讓好風景與新經濟相伴而生。
如何最大程度發揮好余村現有優勢特色?余村一直在思考。只有不斷在好風景里植入新經濟,大力培育綠色產業、數字產業、新潮產業、未來產業,才能真正讓綠水青山持續不斷地“流金淌銀”。
余村全球合伙人項目,大體可以分為幾類:一是資源鏈接型合伙人項目,如余村文益社打造的“青年在村生活靈感便利店”,通過搭建村民與創業者、合伙人與合伙人、城市與鄉村的新平臺,有效鏈接城鄉資源。
二是資源盤活型合伙人項目,如“山系生活”依托“安營吉地”“長三角露營天堂”等戶外品牌影響,通過改造利用老礦坑、草坪等戶外空間,引入研學機構、綜藝節目等聯合開展品牌發布、企業團隊建設、推介活動等。
三是藝術鄉建和鄉村美學合伙人項目,如“手造時代·余村綠工場”將年輕人喜歡的手造藝術、手造咖啡、手造集市引入鄉村;“迷笛藝術周”通過舉辦音樂藝術派對、藝術沙龍強化城鄉鏈接。
四是內容產業新經濟合伙人項目,如“周末酒店·余村宿集”通過新媒體內容運營,為酒店民宿提供策劃、寫作、設計、拍攝、直播等服務。
第三階段是躍變:打造“宜青”的鄉村創業夢工廠。
為持續聚集資源、聚攏人氣,安吉推出了青年人才社區、百人樓(園、村)等青創聚落空間。如建成運營的30幢“百人樓”,已集聚約3000名大學生;占地3.7萬平方米核心人才社區“青來集”,已入駐了鄰匯吧、云梯科技等50多個項目,提供高品質青年公寓、數字游民公社等,設有1200多個工位、4000多個床位,吸引了千余名青年人才,持續打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創業創新發展空間。
同時,余村還在如何以穩定的人才“流量”形成鄉村發展的“常量”上做文章。
余村瞄準了“數字游民”這一新經濟群體,打造了集住宿、生活、辦公等為一體的“DN余村”數字游民公社,建成了4000平米的聯合工作空間,最短租期7天的合約設定,加上千余個沉浸式、風景式“大自然工位”,僅半年吸引了400多人入駐。
引流,還要駐流、合流,為此余村通過O生態文化圈組建了500人社交新社群,開展“余村夜話”“余夢大會”“共創活動”等活動,提供豐富的鏈接、碰撞和交流機會,進一步激活原鄉人的資源、留住歸鄉人的摯愛、激發新鄉人的靈感,為游民提供了更多在鄉村嘗試和體驗的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游民”轉為“新村民”。
理念做法:讓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高效匹配
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的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創新打法,是讓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高效匹配的生動實踐。
首先,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項目培育管理機制。
為保障合伙人項目計劃有序運行,組建了項目運營專班,聘請專業團隊為各類子項目在選址、證照辦理、業務培訓等領域開展一對一精細化服務。先后制定出臺了《余村合伙人管理和運營獎勵辦法》《余村全球合伙人工作機制》等系列政策,建立了動態管理的項目培育運行機制,從項目進入到退出形成了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涵蓋“招募公告—招募要約—項目路演—商業計劃評審—結果反饋—提資談判—簽訂協議—項目落地經營—成果晾曬—項目迭代以及退出”全鏈條全過程。
如項目引入前,不僅明確了產業準入、資金基礎、落地模式、品牌影響等硬性要求,而且明確了創業地所能提供的住宿、辦公、經營空間、資本需求團隊配置及駐村服務等情況。項目運營過程中,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機制,明確出現從事反動違法活動、實地入駐后持續3個月沒有實質性經營運作、村民投訴量達3次/月、連續2年未能完成發展目標60%等5類行為將被列入負面清單,保障落地項目有序運轉。
其次,形成主客共享共贏的利益聯結模式。
建立多方共享、互利共榮的利益聯結模式,對于鄉村建設及可持續運營至關重要。一方面,安吉實施了資產資源“兩入股三收益”機制,將村集體、村民的資產、資源作價入股引進項目,讓農民可以掙薪金、拿租金、分股金,推動項目、鄉村、村民攜手共富。
另一方面,探索“國企+運營團隊+村集體+村民”四位一體建投運營機制。其中,國資公司成立鄉村建設投資集團,承擔投資主體責任,保障資源資產保值增值;引入專業化項目運營團隊,對被委托鄉村或鄉村片區進行規劃、策劃、設計、營銷和業態招募等;成立強村公司,整合大余村村集體資源資金,通過代建共建增量固定資產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民通過“兩入股三收益”實現收益保障,共同實現多方共建利益共享,增強盈利能力與抗風險水平。
最后,拿出引才聚才、留才厚才的誠意決心。
為持續打響鄉村創業首選地品牌,2023年安吉縣推出了“招引十萬青年大學生”戰略行動,出臺優化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政策,聚焦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形成人才“來安就有錢、來安就有房、來安就有伴”的全方位保障體系。在就業人才補貼上,將安家、租房、就業三項補貼由按年撥付調整入職后按月撥付,連續享受兩年,實現“來安就業創業,來了就有錢,每月都有工資領”。
同時,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資本短缺“痛點”,推出了3年場租減免政策以及每月2500元的創業補貼,對成功入庫項目一次性給予10萬元經營獎勵,通過政銀合作提高入駐項目的個人、合伙創業、小微企業貸款額度,設立余村產業基金引導在營項目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并保障青年人才團隊共享互通大余村景區營銷推廣、媒體宣傳報道等渠道資源,打造人才“一聽就心動,一看就行動,一來就感動”的引才環境。
余村的樣本價值
從余村的“全球合伙人計劃”中,可以學到什么?
一是,鄉村振興要抓住青年這一關鍵群體。
得青年者得未來,青年既是體驗者、也是學習者和生產者。青年與鄉村的碰撞,既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也引領了生活方式的變革。青年在村創業,既是產品輸出,也是文化輸出;既是體驗傳承,又是二次創新。要努力探索建立城市青年創業人才向鄉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完善青年人才入鄉的激勵機制,讓青年在鄉村大有可為,為鄉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二是,鄉村發展要樹立共同體意識。
合伙人計劃從4.86平方公里的“小余村”到245平方公里跨越三個鄉鎮“大余村”發展圏層,以50倍的空間布局完成了鄉村現代化樣板區場景構建。鄉村發展要突破“小鄉村”思維,謀劃“大鄉村”戰略,放在“縣—鄉—村”行政體系下去謀劃新的實施單元,充分發揮資源要素的聯立效應,以片區化、組團化、功能化的思路模式聚合縣域空間資源,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構建戰略縱深。
三是,生態文化紅利要創新引流到新經濟新業態。
進入數字化、生態化時代,區域發展更容易突破對傳統區位、工業重資產投入的過度依賴,要加快引爆融合鄉村獨特資本的新經濟新業態。充分發揮鄉村低成本創業的優勢,在滿足交通區位、產業協作、人才等創業必需的前提下,以鄉村獨特的生態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尋找一條數字化、綠色化與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的融合聚變發展之路,讓回流的都市業態完成空間錯位配置,實現更好的商業價值延伸,打開鄉村經濟發展新賽道。
鄉村是一個融合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種功能和價值的空間場域,而不僅僅是農業生產、觀光休閑的場所。新時代鄉村振興要推動這種多元復合價值顯化、轉化,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空間渠道,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的平臺載體,吸引年輕人、承載新經濟、嫁接新模式,推動實現鄉村人才動力變革、產業質量變革、治理效率變革,讓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表達更具活力、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浙江紅船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