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不僅是一個概念,更是真實可感、觸手可及的幸福。作為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實景地,杭州市富陽區圍繞推進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加快打造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安居、弱有眾扶、勞有厚得“七張金名片”,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入選浙江省首批公共服務優質共享領域試點。
建設高水平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向富陽學什么?
高規格,頂層設計系統化
富陽始終把民生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高規格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的共富領導小組。組建社會建設委員會,成立區領導負責、區直部門牽頭的實體化工作專班,將全區24個鄉鎮(街道)劃分為6個聯動發展組團,形成了統籌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優質共享的系統化組織體系,構建了橫向多跨、縱向貫通的運作機制。
聚焦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制定了《杭州市富陽區共同富裕試點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富陽區公共服務優質共享三年行動計劃》等“1+1+N”的系統化政策體系,部署實施優質公共服務均衡擴面等“十大行動”,明確了“一體化、高質量、共富裕”實施路徑,努力塑造可看可觸可感的加倍幸福。
重協調,教育服務均等化
富陽全力打造“浙里優學”金名片,不斷縮小教育“時差”,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一是以名校為牽引推進教育資源均衡。實施“名校+”集團化辦學行動,出臺“1+3”人事、經費、考核等配套實施辦法,增設名校集團化辦學專項獎勵經費、專項績效經費和專項工作經費。積極培育跨區域集團化辦學典型案例,建立健全合作對接交流機制,引進上外杭州附屬學校、杭二中富陽分校、求是富春九小等優質教育資源進行集團化辦學。如今,富陽名校集團化辦學小學數量已覆蓋富陽1/3的小學。
二是以聯動為重點推進教育資源共享。大力實施民生實事項目跨區域教共體工作,成立67個區級名師鄉村工作室,交流30名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對1160余名鄉村教師學員進行師徒訂單式培養,助力農村青年教師成長。打造“共享資源增值、共生發展增能”城鄉教育共同體,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義務教育段學校100%創建“互聯網+同步課堂”,初步形成以“互聯網+”為載體、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共體建設。
三是以管理為依托推進學有優教進程。扎實做好“雙減”和“五項管理”,推行“家校社一體化”勞動教育模式,逐漸形成落實“雙減”提質增效的富陽探索,成為新勞動教育全國樣板地。
云服務,醫療養老數字化
富陽通過數字賦能,在全省率先打造云上醫療養老縣域樣板,醫療養老改革領跑全省。
以數字化改革推進“醫檢互認”。富陽瞄準數字化醫改主攻方向,通過建立互認標準、數字支撐、制度保障三大體系,率先推行縣域醫共體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實現檢查檢驗結果標準化數據庫、醫學影像云,實現患者就醫信息“標識統一、數據同池、秒級共享”。
截至2022年底,全區31家醫療機構已累計實現健康檔案調閱120余萬人次,互認共享50余萬項次,節省醫保基金、患者個人費用2300余萬元,讓群眾看病就醫省時省心又省錢。該經驗以“浙醫互認”數字化平臺形式在全省推開,打破了醫院之間的“數據圍墻”,解決了長期以來患者就醫“多頭檢查”“重復檢查”的困境。
以智能化監測守護“空巢老人”。成功創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創造性建立老年人智能監測服務新模式,綜合運用熱感、分布式等技術自主研發“空巢老人安全守護系統”,通過遙感監測老人位置、體溫、活動狀態等數據,對獨居老人開展“實時、智慧、閉環”守護,實現老人安防瞬時感應“10分鐘”救援。
該案例入選國家發改委第一批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范案例。目前,已實現試點社區空巢老人家庭和分散供養特困老人家庭兩個全覆蓋。
多渠道,住有安居人性化
富陽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更多家庭實現“住有所居”。
一是打造“浙里安居”新品牌。以競地配建一批、集中建設一批,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并舉,進一步加快全區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全力打造“浙里安居”品牌。瞄準困難家庭實施“善居工程”,推行集居室改善、家具配備、家電更新、關愛陪伴于一體的“物質+服務”救助幫扶。
二是打造“住創一體”新空間。探索建立“住房租賃+產業發展”和“住房租賃+人才安居”發展模式,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積極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重點聚焦改善產業工人租房難問題,在全省首創藍領公寓“職住一體”模式,與建設銀行杭州分行、建信住房公司深化戰略合作,圍繞產業園區,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和規劃用途前提下盤活閑置廠房,由銀企提供融資和運營管理服務支撐,改建單人、多人和套房等多種房型的保障性租賃住房。
三是打造差異化購房新試點。圍繞解決大批新青年、新市民來富就業,按照職住平衡原則并結合“一核九星”功能定位,扎實推進共有產權保障住房建設工作,實現產城融合,圓低收入階層的住房夢。
強改革,政務服務高效化
富陽通過源頭數據整合、業務流程重塑等方式,創建“一網通辦”、鄉鎮延伸(就近辦)、跨區域通辦、政務大廳智慧管理等模塊的“數字駕駛艙”。
實施“一件事”集成深化改革。圍繞公民出生、上學、就業、結婚生育、置業、救助、就醫、退休養老、殯葬等9個階段、234個高頻事項進行梳理、分類、整合,推出多跨協同“人生一件事”40余件,跑腿次數壓減83%,申報材料壓減80.3%,辦理時間壓減78.2%,實現“一站式辦理、一體化服務、一次不用跑、一生一檔案、終生可享用”。深化企業開辦、開業、變更、注銷以及項目審批“一件事”集成服務,實現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等“分鐘制”,項目審批“小時制”,申報材料平均減少62.5%,辦理時間平均縮減83.9%,減少跑腿次數74.5%。另一方面,構建“便捷化”構建辦理體系。
推進“一網通辦”平臺向基層延伸,形成“1+2+22+N”協同體系,即構建1個區級政務服務中心,2個中心鄉鎮便民服務中心,22個鎮(街)便民服務中心,335個村(社)便民服務站高效協同。另一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化政務綜合體,開發行政服務中心“數字駕駛艙”、“政務服務智慧交互系統”和“無障礙信息交流系統”,形成午間加雙休、人工加線上、“24+365”的不間斷服務模式。
小切口,社會治理精細化
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細微處見真章。富陽從群眾關注小事、瑣事做起,以“繡花功夫”細化城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聚焦新業態、新群體創新治理方式。比如,圍繞如何在保證業主安全的基礎上為外賣騎手盡可能提供便利,區委組織部牽頭,市場監管局聯合人社、住建等多部門開展“外賣騎手關心關愛工程”。
1.0版本:發放騎手工作證,打通外賣配送“最后100米”;2.0版本:打造富春小哥續能驛站,讓騎手在每日辛勤奔跑中真切感受到城市的關心和關愛;3.0版本:開發富春小哥碼,整合電子工作證、三方管理功能(物業、外賣平臺、監管單位)、關愛福利直送、保障政策推送、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五功能”實現“一碼通管”。
開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醫育結合”試點機構,全省首設“乳兒班”的托育機構,全區99%以上義務教育學生參加基礎性托管、小學60%學生參加拓展性托管,努力解決帶娃難題。另一方面,聚焦新力量、新模式提升治理效能。
積極引領“新階層”力量主動參與矛盾化解,打造“新階層+調解”特色品牌,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智慧和力量。整合社區老干部“解憂工作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資源,統籌大黨委結對單位物力資源及企退志愿者資源,打造16家“金秋驛站”,將志愿服務離退休干部編入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6支志愿服務隊。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珠海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