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宿遷和連云港稱得上是一對“歡喜冤家”。
兩市同處蘇北,地理位置緊鄰,面積與人口相當,經濟發展水平也十分接近,長期以來都是競爭對標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競爭也推動了兩地快速發展,并帶動蘇北的崛起。
過去20多年來,連云港GDP都是以微弱優勢領先。這種局面在2022年被打破,宿遷首次超越連云港。正當人們認為競爭告一段落時,不料變數再起。2023年,連云港以“黑馬”之姿突然發力,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2024年將實現反超。
宿遷和連云港是如何接連完成逆襲的?兩地的競爭給區域發展帶來怎樣的啟示?
宿遷崛起與連云港的尷尬
宿遷是江蘇最年輕的地級市,1996年由4個省級貧困縣合并設立,基礎差、底子薄。
因為GDP常年排在江蘇十三個地級市末尾,宿遷被戲稱為“十三妹”。“十三妹”也成了末位的代名詞,哪個城市也不愿戴上這頂“帽子”。為了摘帽,宿遷市曾多次發布“爭先進位”動員令,首先要趕超的目標便是排在前一位的連云港。
相比宿遷,連云港的經濟基礎和發展機遇都要好得多。坐擁江蘇最大海港,連云港地理條件優越、頻獲機遇垂青,擁有江蘇沿海開發龍頭、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重點海港城市、江蘇自貿區連云港片區掛牌等諸多光環。江蘇省甚至一度提出要“舉全省之力發展連云港”。
上世紀90年代,連云港也曾意氣風發,在江蘇省內的位次緊隨省會南京及蘇錫常三大強市。20世紀以來,連云港發展相對緩慢,但與宿遷相比仍占據不小的優勢。2011年之前,連云港曾連續幾年將領先優勢維持在百億元以上。2011年以來,宿遷發展步入快車道,年均GDP增速超過14%,2021年與連云港差距不足10億元。
宿遷的快速崛起讓連云港如坐針氈。“我什么都不擔心,就害怕任期內被超越。”連云港一位原常務副市長退休后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兩地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連云港的經濟指標制定一度要參照宿遷,在指標的確定上要確保“不被趕”。
其實從全國來看,連云港的發展速度并不算慢。2011-2022年,GDP從1410.52億元增長到3727.92億元,增長了2.64倍。這樣的發展速度超過全國很多城市,但在江蘇卻是墊底。2022年,宿遷以4111.98億元的經濟總量,一舉超越連云港,而且反超107億元。20多年來“江蘇十三妹”首次易主,這讓連云港人難以接受。
“連云港輸麻了”“連云港為何如此尷尬”“手握一把好牌的連云港,為何打得稀爛?”“連云港,醒醒”……一時間,當地輿論一片嘩然。
連云港的尷尬由來已久:雖有優越的深水港口,卻沒有經濟腹地,周邊都是“窮鄰居”,想要靠港口帶動力量不足;雖有“東方橋頭堡”之稱,卻長期是江蘇交通格局的“神經末梢”,投資吸引力遠不如蘇南;雖有化工、鋼鐵等產業基礎,卻也造成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新興產業支撐等問題。
另外,有官方調研也指出:由于國家和省里給了較高定位和諸多“光環”,導致部分干部存在“等靠要”的心態,干勁不足。
“連云港已沒有任何退路,加快發展、奮起直追才是唯一的出路。”“正視落后,反思落后,才能擺脫落后。”被宿遷逆襲后,連云港急了。
宿遷是如何逆襲的
從兩地發展歷程對比來看,經濟發展關鍵還是在于人。尤其是宿遷,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奮斗,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逆襲,堪稱后發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標桿。
盡管基礎條件差,但宿遷卻不甘于落后,對發展抱有強烈渴望,這一點從招商中就能看出來。招商引資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招,宿遷市沒有“等靠要”,而是出動出擊,堅持大力招商引資和發展工業經濟,十多年如一日。
宿遷市曾出臺招商引資“五條軍規”:無招商實績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助理類干部無招商實績的,一律不得轉正等。這在當時頗受爭議,被媒體批評“患上經濟饑渴病”。
宿遷市沭陽縣還獨創“代理制”,即未完成考核任務的單位負責人,實施代理負責。當時沭陽不少鄉鎮書記的官銜前都有“代理”二字,縣直單位中也出現統計局代理局長、殘聯代理理事長等官職。
近年來,宿遷的招商引資工作日漸規范,但熱度不減。連續多年開展“百日招商競賽”“千名客商看宿遷”等活動,并打造了宿遷招商品牌“遷宿遷”。2017—2021年,宿遷全市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516個,其中百億級項目累計達14個。
2022年即使在疫情期間,宿遷市還是迎難而上啟動了第八輪“百日招商競賽”活動。全年累計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50個、協議投資4350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5個,連續四年保持每天簽約一個億元以上項目的速度。
大量的投資推動宿遷經濟快速發展。2022年,宿遷成功甩掉了省內倒數第一的“窮帽子”,經濟總量全國城市排名也從104名躍升至70名。
2023年,宿遷市繼續一張藍圖繪到底,確立為“招商引資攻堅年”,牢牢扭住招商引資這個“牛鼻子”,以高質量招商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年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474個、協議投資3771.5億元,其中百億級項目6個,繼續保持平均每天落戶1個以上億元項目的高速發展節奏。
宿遷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蘇州這個最強“外援”。2001年開始,江蘇省啟動“南北掛鉤,結對扶持”,宿遷的結對幫扶對象就是“最強地級市”蘇州。截至2022年底,宿遷共承接蘇州各類投資項目980個,累計投資2198億元,新增稅收123億元。
共建產業園區是幫扶合作的重要平臺,蘇州和宿遷合作共建了6個產業園區。其中,蘇宿工業園區可以說是江蘇共建園區中的“模范生”。自2010年考評制度建立以來,蘇宿工業園區蟬聯江蘇省共建園區考核“十三連冠”,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連云港“覺醒”
面對宿遷的快速崛起,連云港人渴望一場“覺醒”,但沒想到轉折點會來得這么快。
2023年,不甘落后的連云港全力以赴“拼經濟”,GDP增速達10.2%,增速居江蘇省首位。雖然經濟總量仍落后于宿遷,但差距大大縮小,只差34億元,2024年有望實現反超。
從數據上看,連云港的狂飆突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化產業的爆發。作為連云港的支柱產業,2023年,連云港石化產業年產值突破2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石油加工業完成產值1198億元,增長202%,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連云港是全國重點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2021年,江蘇省政府批復的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規劃面積61.34平方公里,規劃建設4000萬噸煉油、600萬噸級乙烯、700萬噸級芳烴。“十四五”中后期,烯烴規模總量將突破1000萬噸,產能全國最大。
近年來,盛虹石化、衛星化學、中國中化等一批石化龍頭企業相繼落戶連云港。特別是盛虹煉化一體化、衛星化學輕烴綜合利用兩大龍頭項目全面投產,2022年連云港市石化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2023年旋即突破2000億元。
盛虹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1位,盛虹石化在國內石化行業占有重要地位。從“十一五”開始,盛虹石化就在連云港投資,開展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2018年,盛虹石化投資677億元,在連云港建設全國單套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年加工原油能力1600萬噸。
盛虹煉化一體化項目是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重點支持項目,也是江蘇目前投資金額最大的民營制造業項目。全面投產后,可實現年營業收入約1000億元,利稅超200億元。
目前,連云港石化產業進入產業能級躍遷期,是極具爆發力的增長極。同時,隨著石化產業的爆發,過去一直求而不得的港產聯動優勢也逐漸開始顯現。連云港最重要的優勢就是港口條件,坐擁江蘇第一大海港和富余的鹽堿地資源,港產聯動為連云港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2023年以來,連云港石化產業發展勢頭不減,一批大項目接連落地。目前,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共有建成、在建和簽約的重大石化產業項目38個,總投資約5000億元。
連云港提出,到2030年建成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如果目標順利實現,將帶動連云港快速崛起,并在城市競爭中占據極大優勢。
“大象”與“螞蟻軍團”
區域競爭,產業是決勝關鍵。2023年,宿遷規上工業產值達5025.71億元,比上年增長11.7%;連云港規上工業總產值則為5169億元,同比增長19.4%。兩地表現亮眼,你追我趕“咬”得很緊。不過仔細比較來看,兩地產業結構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點。
連云港石化產業發展一騎絕塵,越來越呈現出單一結構“一業獨大”的格局。連云港第二大產業醫藥產業,產值只有石化產業的1/3,未來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連云港重點培育打造的10個重點產業鏈,除上述兩大主導產業外,其他諸如新能源、高端裝備、信息產業等都還比較弱小。
石化產業經濟總量大、產業鏈條長、關聯覆蓋廣,爆發力強且后勁充足。但隨著國家對海岸線環境保護逐步加強,石化產業加速向綠色化、高端化轉型,連云港的石化產業究竟能走多遠,還面臨不少考驗。
因此,連云港能否在新興產業上取得突破,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近年來,連云港全力推動“中華藥港”建設,打造醫藥產業集聚高地,已形成新型肝病藥物、新型抗腫瘤藥、麻醉鎮痛藥物等六大特色醫藥集群。醫藥產業有望成為連云港第二個千億產業,對未來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如果說連云港石化產業像大象,那么宿遷的產業結構更像“螞蟻軍團”。宿遷的產業雖然缺乏“大塊頭”,但增長源分布廣泛。宿遷市著力打造20條產業鏈,其中大都是無中生有的新興產業,如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生物醫藥、膜材料等,這些產業都有一定基礎和特色。
宿遷市第一大產業新能源光伏,2023年剛剛邁上千億級臺階,這是宿遷首個千億級產業。新興產業發展速度快、潛力大,但風險也相對較大。目前,光伏產業整體進入存量競爭甚至洗牌期,產業發展將面臨一定的壓力。
宿遷市另外兩大主導產業高端紡織和綠色食品,也有望在近年內成為千億產業。根據宿遷市的最新規劃,2025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每年新增1個千億級產業、1個百億企業,凈增3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螞蟻軍團”的成長性不容小覷。
可以預見,宿遷與連云港競爭還會持續下去,短期內難分伯仲,未來勝負難料。中國的城市競爭如此激烈,不進則退,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
(作者為安徽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