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縣可以說是最早一批“網紅”。
2000年,電影《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獎,作為取景地之一的安吉竹海名聲大噪,一時間游客絡繹不絕。但網紅僅僅是一時,竹海也并非安吉特有資源,光靠一個景點撐不起一個地方的文旅發展,往往隨著熱度衰減,流量便很快下降。
但20年來,安吉旅游熱度沒有下降,自2019年起,安吉連續5年位居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榜首。2023年,安吉縣接待游客3152.8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1624.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48.1億元。安吉快速崛起成為“中國旅游第一縣”。
安吉旅游究竟是如何“霸榜”的?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整潔的村莊與青山、田野相映,美若畫卷。CICPHOTO/謝尚國 攝
01
一個村就是一個景區
安吉文旅崛起首先源于發展理念的轉變。
如今的安吉是綠色發展的標桿,是全國首個生態縣、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但很少有人想到,過去安吉曾是貧困縣和環境嚴重污染地區。
上世紀90年代,安吉發展也走過彎路。為了擺脫貧困帽,安吉曾不加選擇地引進一批高污染企業,導致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水污染甚至一度危及整個太湖流域。
2000年,在“黃牌警告”下,安吉開始進行鐵腕治污,關停了一大批污染企業。生態環境好轉的同時,經濟發展也承受了巨大壓力。發展之路怎么走?安吉面臨痛苦的兩難選擇。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安吉余村調研,提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給當地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安吉致力于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兩山”轉化。
“兩山”轉化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發展全域旅游,“兩山理念”奠定了安吉文旅發展的根基。
2008年,安吉在全國率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通過10年不懈努力,全縣188個行政村實現了景區村莊全覆蓋,其中3A級景區村莊52個,為鄉村旅游井噴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安吉是全國最早提出建設“縣域大景區”的地區,多年來始終堅持把整個縣域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布局,作為一個“大花園”來打造,把每一個村都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旅游發展不局限于景區,每一個鄉鎮(街道)、每一個村莊都可以是景區。
為了推動“縣域大景區”建設,安吉縣成立高規格的縣旅游委員會,組建縣文旅集團,在鄉鎮及村和重點產業部門設立休閑旅游辦公室,形成高效、統一的管理體制。同時,編制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和一系列專項規劃,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運營”,并且一張藍圖繪到底。
在村級層面,通過組建專業的鄉村旅游公司、聘請職業經理人,對鄉村文旅資源等進行統一整合包裝;另一方面,吸引創客、投資機構、藝術家到鄉村去,10年間引進各類資本投入鄉村旅游項目達320多億元,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全域旅游發展的效果也立竿見影。2008年以來,安吉旅游業連續11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邁入“千百時代”,游客接待量突破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過百億元。僅僅4年后,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就翻了一番。
安吉打造“縣域大景區”的五大觀念值得關注:
“資源觀”,全域旅游的重心不僅放在景區,要擴展到更廣闊的區域,把各種非物質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產業資源都變成重要的旅游資源。
“空間觀”,布局覆蓋全縣各鄉鎮的鄉村精品旅游環線,讓游客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形成承接旅游產業的全域延展的空間。
“產品觀”,從觀光游向休閑度假游轉變,為游客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創新性的文旅體驗產品。
“產業觀”,從原來的“+旅游”,向旅游+農業、旅游+文化、旅游+健身、旅游+體育、旅游+工業等轉變,無業不游。
“主體觀”,集聚各方力量,在全社會形成發展文旅的氛圍。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竹海間的道路蜿蜒曲折。(無人機照片)CICPHOTO/潘學康 攝
02
“網紅”變“長紅”
“流量”變“留量”
縣域文旅發展不能僅僅依賴某一個策劃一炮而紅,而要靠項目建設和IP打造,這是安吉文旅發展的兩大抓手。
自發展全域旅游以來,安吉縣十多年如一日,以“項目化”為抓手全力推進文旅發展。像抓工業項目一樣抓文旅項目,像招引工業企業一樣招引文旅企業、資本和人才。
為促使項目加快推進,安吉縣像工業項目一樣建立督促機制,倒排時限,實行“掛圖作戰”。
2017年,安吉縣謀劃推動了60個文旅項目,總投資522億元,年內計劃投資55億元。60個項目在全縣“遍地開花”,業態極其豐富,既有產業融合類項目、航空產業類項目,也有傳統度假酒店、養老產業項目和文化影視項目,還有時興的家庭農場項目和民宿項目。
2018年,安吉縣總共有60個文旅項目列入推進計劃表,總投資達447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12個。2019年,安吉縣排定的文旅項目共計53個,以旅游綜合體及酒店類項目居多,總投資384.2億元,年內計劃投資25.6億元,其中新開工類項目20個。
疫情之后,安吉文旅項目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2023年,安吉縣在建文旅項目共85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1個。
文旅產業發展也要依靠項目帶動,特別是大項目具有顯著的“引擎效應”。近5年,安吉縣每年整合政府部門涉旅資金8億元以上,撬動社會資金50億元以上。
扎扎實實的項目建設,讓安吉收獲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安吉擁有1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家省級旅游度假區、8家4A級景區、9家國際品牌酒店、1800多家民宿農家樂,35家高等級民宿,是國內擁有高等級景區最多的縣,還是國內高端度假酒店入駐最多的縣。
安吉文旅的持續出圈,首先得益于一大批“網紅”景點。通過運營把“網紅”變成“長紅”,“流量”轉換成“留量”,熱度持續不減。
IP打造是安吉文旅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抓手。安吉縣不局限于某一IP,而是緊扣文旅消費需求,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目前,安吉縣已成功打造安吉余村、村咖、中國大竹海、白茶之鄉、親子旅游第一縣、長三角露營天堂、“到安吉玩水去”、最美鄉村圖書館群等眾多網紅IP。
IP打造不能是無源之水,在發展全域旅游和項目謀劃時就要充分考慮。安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把當地竹、茶、孝、民族、書畫等文化元素挖掘出來,打造了竹文化、茶文化、郵驛文化、孝子文化、蠶桑文化、作坊文化、農耕文化等一大批文化名村,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涵和人文體驗。
同時,依托農業產業資源和山水風光,安吉縣將自然、人文、產業等多要素與旅游發展進行融合,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大力發展涵蓋研學旅行、農事體驗等分享經濟、體驗經濟,唱響“春賞花、夏嬉魚、秋品果、冬食筍”的休閑農業四季歌。
另外,安吉縣激活“沉睡”的文物資源,策劃古城遺址全國考古大學堂、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普研學之旅、良渚安吉歷史文化之旅等一系列高質量主題旅游產品;依托昌碩文化、移民文化、畬族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打造了鄉村圖書館群、文化主題民宿群、戶外運動群等“七大美麗文化集群”,創成浙江省級產業融合示范基地57家。
旅游不只是“游山玩水”,更是一種體驗。安吉縣通過舉辦各式各樣參與性極強的特色節慶,來展示其人文特色,讓游客感受不一樣的生活氣息。比如安吉鼓韻文化節、安吉玩水節、中國親子文旅節、古越文化旅游節、報福開竹節等。
以體驗性強的節慶活動為載體,小切口融入大創意,可快速提升文旅IP品牌影響力。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游人在街道上漫步。CICPHOTO/夏鵬飛 攝
03
無中生有的“村咖”出圈
文旅行業有句名言:得IP者得天下。在安吉文旅眾多IP中,“村咖”是最為獨特的一個,也是無中生有的典型。
村咖,即鄉村咖啡。安吉“村咖”有多火?安吉縣人口不到60萬,卻擁有300多家咖啡館,密度超過很多一線大城市;2023年,安吉“村咖”共接待游客約550萬人次,實現營收超1億元;最火的“深藍計劃”咖啡館一天曾賣出8000多杯咖啡,創下全國單日單店咖啡銷售量紀錄。
安吉“村咖”怎么火氣來的?這300多家咖啡館大都草根自發生長,均特色明顯。比如,首批網紅“瀑布咖啡”建在山間瀑布中,將天然瀑布美景與咖啡屋結合打造成一個小型景區,一張入場券換一杯咖啡,便可在此嬉戲玩水、露營打卡。
最火的“深藍計劃”則是由廢棄礦坑改造而成。整個礦坑呈浪漫心形,冷冽的巖壁和深藍的湖水,形成冷峻、沉靜的氛圍,被網友譽為“小冰島”。湖邊建有咖啡館、觀景平臺和露營地,每一處都是拍照打卡勝地。咖啡館一開張就涌入巨大流量。
另外,還有文藝范十足的戲樓咖啡,坐落在靈峰山腳下,不遠處是靈峰寺,所在建筑是一幢百年歷史的徽派老宅子,一樓是戲樓咖啡,二樓是美術館。推門而入,像是走進上世紀的大宅門,處處國風味十足。咖啡館內還有多種文化體驗項目,如古宅天井圍爐煮茶、曲水流觴白茶宴、咖啡抹茶體驗等。濃厚的古風古韻和花式品鑒體驗,讓其迅速火出圈。
安吉的村咖每一家都獨具特色,或依托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或長在田野里、瀑布下、山林間,將城市品質的生活方式與鄉村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特色相融合,從而創造一種全新的消費體驗。
安吉村咖的成功之道值得深入挖掘。從一些咖啡館主的自述中,可以看到其出圈的秘訣:“咖啡館賣的不只是咖啡,而是風景。特別是年輕人不拘泥于‘玩什么’,而在于‘怎么拍照好看’。”
“咖啡并不是剛需,體現情緒感的場景才讓他們上頭。你在蓬頭垢面早九晚五上班,而我在青山綠水間悠哉喝咖啡。這種為自己人設增值的感覺和氛圍,只能在鄉村特定場景獲得。”
“咖啡館作為單一的旅游目的地,撐不了太久。游客拍照打卡之后,吸引力便很難持續,需要一條完整的旅游路線,為游客創造更豐富的體驗。”
“村咖本質上是打造流量化的鄉村項目,熟悉這套模式以后,咖啡館本身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不一定是做咖啡,也許是做鄉村+音樂,鄉村+露營,鄉村+藝術,有很多可能性。”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被陽光照耀的村莊盡顯安寧。(無人機照片)CICPHOTO/潘學康 攝
04
把賣茶葉變為賣文化、賣風景
如果說安吉“村咖”具有一定的草根性,其他地方難以復制,而“白茶之鄉”IP的打造則是政府之手推動,是傳統產業與文旅融合的典范,其發展經驗更值得借鑒。
安吉白茶是歷史名茶,也是安吉農業支柱產業之一。但作為第一產業,發展有著天然的局限性。安吉縣通過挖掘本地特色農耕文化,推動一、二、三產聯動發展、跨界融合,將單一的茶產業延伸拓展至茶休閑養生、茶文化旅游等領域,實現茶旅融合。
白茶的原產地,安吉縣溪龍鄉有萬畝茶園,層層疊疊的茶山條條分明,滿山的梯形茶園鬼斧神工,周圍群山湖水環繞,仿佛置身于水墨畫卷、桃花源般的世界。獨特的自然環境是IP打造的最好載體。但光有美景還不夠,只有通過有創意的項目才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2014年,安吉縣招引上海景域集團投資兩億元,以“景區+帳篷露營”形式,打造了溪龍茶谷帳篷客酒店。酒店坐落在萬畝茶園內,一開業就火爆朋友圈。
在萬畝茶園觀景平臺下沉空間,一家名為“一片葉子”的茶飲店。最大的特色是一面長12米的巨型落地窗,人們在喝茶的同時可以俯瞰整座茶山,沉浸式感受茶園美景。最美取景框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拍照,被網友列為到安吉必須打卡地之一,日均銷售茶飲超千杯。
安吉縣又先后引入華茗園茶旅融合綜合體、溪源茶谷、茶莊園等茶旅融合項目。現在,萬畝茶園游客的平均逗留時間從原先的一個半小時提升為五個小時,成功把白茶“從論斤賣變成論杯賣,把賣茶葉轉化為賣文化、賣風景”。
2019年初,安吉縣引入上海愛家集團,投資60億元在溪龍鄉打造茶旅融合綜合體。項目手筆非常大,計劃用10年時間集中打造“魅力茶鎮”“活力茶鄉”“創意茶谷”“浪漫水鄉”四大板塊。
“一片葉子”茶飲就是其孵化的首批項目。另外,還孵化建設了半日閑露營基地、DNA安吉數字游民公社、小白屋民宿、ACDC安吉創意設計中心、達芬奇花園、Chris bar自然酒會所等多個創新項目,很多項目一推出就成為網紅。
尤其是DNA安吉數字游民公社,稱得上是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游民公社。“數字游民”是新近流行的一種數字化新生活方式,包括自媒體創作者、短視頻博主、網絡營銷專家等,他們依靠互聯網收入,脫離了格子間,一邊旅居一邊工作,已經成為年輕人的工作新時尚。
截至目前,安吉數字游民公社已吸納1800位“數字游民”入住,對年輕人有極強的吸引力。
正是這樣一個個創意項目豐富了“白茶之鄉”的內涵,提升了IP的品牌影響力。通過茶旅融合把賣茶葉變為賣文化、賣風景,通過創意和資本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性的項目孵化,這是安吉“白茶之鄉”IP打造的重要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