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完全從零出發的預算模式,有效扭轉了過去科技項目‘小而散’、科技資金‘撒胡椒面’的局面,顯現出‘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效能。”
2022年6月以來,安徽全面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各級財政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勇氣打破財政支出固化格局,全面推進預算管理方式創新、預算編制方法改革、財政資金分配規范,財政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明顯提升,為安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財政支撐。
為什么安徽要推進這項改革?改革又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改革勢在必行
任何改革,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
當前,安徽正處在多重國家戰略疊加的機遇期,需要干的大事多,需要花錢的地方多,但財政增長幅度有限,加之過去的預算方式,將財政資金分散切到各部門,無法更好地集中財力辦大事。
“打造‘三地一區’,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既要推進大項目、大工程落地,也要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因而,財政資金既得‘省著花’,也得‘統著花’。”在業內人士看來,現行預算編制方式下,財政資金大多切分到各政府部門,想要“集中財力辦大事”,改革勢在必行。
實際上,安徽的零基預算改革還有另一重要背景,即財政收入增量有限,必須在存量上“動腦筋”。“過去,在分配財政資金時,各個部門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資金需求,雖然主觀上都不想造成資金浪費,但是由于看不到整體,客觀上還是降低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過去預算編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基數的存在,如果某部門上一年度預算為1000萬元,那么本年度大概率會以此為基數,向上浮動。這一預算編制方式容易產生兩大弊端。
一個是形成對基數依賴的弊端,有的部門為了“護盤子、守基數”,政策項目到期沒有清理退出;有的部門資金固化到內設處室,“一個處室一項資金”。
二是以往資金分散,由于統籌不夠,“撒胡椒面”,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政務信息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改革前,近90個部門都有預算信息化資金,小而散,帶來重復、低效建設的問題。改革后,這些“小而散”的信息化資金整合為一項“數字安徽”專項資金,由省數據資源局牽頭管理、統籌實施,有效避免了浪費。
全面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就是為了突破部門利益,改變過去資金分散、“撒胡椒面”的狀況,用財政資金分配方式的創新,倒逼政府行為模式變革,構建起該保必保、應省盡省、講求績效的資金安排機制,把分散的行政資源高效整合,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足用好,有效提高政府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工作整體效能。
那么,零基預算改革是怎么破解難題的?
“集中財力辦大事”
改革就必須打破固化的預算基數。“以前一張圖賣90個部門,現在是90個部門用一張圖。”曾有一位市政府相關負責人這樣打比方,前后看似相似,實際上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
現在的預算編制方式徹底取消了過去的基數,一個部門要拿到資金,首先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提前謀劃項目,并按照輕重緩急排序,財政部門再結合財力,統籌安排資金。
簡言之,就是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政策走,必須先謀事,再排錢。
“破基數”只是改革第一步。改革著眼的是優化、整合、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
比如,清理超期的項目及其背后的支出政策,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整合低效重復的分散資金,等等。最終,將騰出來的錢,用在省委省政府最重要、最關心和人民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大事要事上。
以近兩年為例。2023年預算,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8.9億元,壓減項目數482個;2024年預算,項目數量較上年再壓減114個,非重點、非剛性項目支出壓減15%。
“壓減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將寶貴資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緊要處。說白了,就是讓錢花得更高效。”
2023年,安徽省通過資金整合等有效措施,將科技攻關資金由往年的4億元增加到10億元。在支持方向上,也進行了精準優化,從2022年的40個支持方向,精簡至2023年的22個。
一增一減之間,單個項目支持強度由原來平均81.7萬元提升到469.5萬元,提高了4.7倍。
談起改革后的變化,安徽省科技廳生命科學技術處處長陳鵬舉例說:“過去,省科技廳在中醫藥領域的支持資金主要分為30萬元、50萬元和80萬元三個檔次。這次中醫藥領域的10個項目總共獲得了1.35億元的資金支持,平均每個項目達到了1350萬元,單個項目支持金額翻了近20倍。”
“造桌腿的想著造桌面的,造桌面的想著造桌腿的”
任何一項改革都能產生顯性效果和隱性效果。
零基預算改革的顯性效果是通過對財政資金的整合優化統籌,讓資金使用效率大幅提升,讓集中財力辦大事成為可能,零基預算為安徽高質量發展夯“基”壘臺。
2023年預算,圍繞民生、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編制了省級公共服務、產業發展、重點建設項目三類95項756億元的重點保障事項清單。2024年預算,繼續動態編制81項843億元的重點保障事項清單,有效保障中央及省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可以說,安徽的大事要事百姓事,有了充足的資金護航。
另一方面,零基預算改革的隱性效果是用財政資金的整合,倒逼政府工作的整合,推動提升政府部門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這要提零基預算改革中設立的資金運作專班模式。2023年,安徽在產業、科技、民生等多個領域,將以往分散在110個部門使用的財政資金統籌整合為10個專項資金,組建10個統籌資金使用工作專班。
這10個專班每個都由省領導分管,牽頭部門負責,各相關部門配合。對于資金的使用,省領導、牽頭部門、相關部門坐在一起,謀劃項目,分配資金,一改過去各自為戰的局面,讓工作變得協同起來。
比如“創業安徽”建設,以前涉及近10個部門,資金分散,各自為戰,難以形成拳頭效應。現在整合為專項資金后,由人社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一起籌謀,有計劃有節奏地開展一系列活動,不僅錢節約了,活動還搞得有聲有色。
零基預算改革還打破了各行政主管部門的傳統行政思維,把過去“各管一塊”“辦事就要錢”等傳統思維,轉變為從更高維度理解和把握政府管理內涵和公共支出方向。
過去,“造桌腿的只管桌腿,造桌面的只管桌面”。改革后,通過財政資金這個紐帶,“造桌腿的想著造桌面的,造桌面的想著造桌腿的”。
隨著零基預算改革的不斷推進,也收獲了越來越多部門和專家的點贊。一些部門表示,通過零基預算改革,把部門項目變成了省政府項目,干了一些多年想干而又沒辦法干的大事。
評估專家認為,安徽省零基預算改革這種“跨部門協同作戰”的創新打法,是一次“理念與技術的變革”。
“看似是財政改革的一小步,實則是政府協同治理的一大步,創新了政府公共管理領域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新模式,是提高政府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重要方法。”評估專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