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強調,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三中全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改革。
怎樣深刻理解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如何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經濟體制改革
始終是改革的重點
回顧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歷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改革的重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要正確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從此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黨的十二大提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黨的十三大提出,國家對企業的管理應逐步轉向間接管理為主,計劃和市場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由此看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斷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同時不失時機地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等各項改革,開啟了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涉及人口最多、影響最為廣泛和深刻、取得成就最為顯著的一場偉大變革,實現了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巨變。要如期實現現代化強國,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其它各項改革。
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
牽引作用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第一,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因為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唯一的途徑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
第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為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既有發達地區,也有落后地區;既有相對發達的城市,也有相對落后的鄉村,城鄉發展差距、居民收入差距、基礎設施差距等還比較大。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資料顯示,人均GDP位居世界69位;按照五等分法,到2023年我國還有2.8億多人年可支配收入不足8601元。經濟發展不等于發展,但沒有經濟的高質量持續發展,就難以長久地持續地實現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高質量發展,這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決定的。這在客觀上要求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必須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第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必須注重以經濟體制改革牽引各項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少集中在經濟領域,經濟體制改革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還遠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用力。
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
牽引作用的方法論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必須要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方法論。
第一,必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牢牢抓住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牛鼻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不斷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但還不完善,要如期實現現代化強國,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只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其它各方面的發展并帶動各方面的改革深化。
第二,必須不失時機地推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軍隊、國家總體安全等各項體制改革。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各項改革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轉化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抓經濟體制改革這個主要矛盾,也要重視其它各項改革,通過深化其他各項改革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更好的環境。
第三,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堅持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需要進一步完善自上而下的落實機制,確保政令暢通。要建立上下協同、順暢高效的領導體制。黨中央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地方黨委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要進一步增強改革落實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各地要依據《決定》,深入調查研究,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落實方案,按照序時進度確保每一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并不斷地總結經驗,修正錯誤,修正偏差,確保獲得實實在在的改革效果。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