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安徽速度”的弄潮兒,也是“安徽質量”的創造者。課題組從總體概況、多維度評價、年度發展排名變化三部分對安徽上市公司進行跟蹤研究。
研究表明,2023年以來,安徽上市公司總體上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上市公司數量持續增長,總數創歷史最佳位次,上市后備資源豐富、發展后勁充足,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在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上市公司發展韌性、發展動能、發展質量仍顯不足。
總量創歷史最佳位次,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
截至2024年10月末,安徽省境內上市公司達181家,數量躍居全國第7位,其中今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居全國第5位。
上市公司數量代表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發展狀況。由于數據的可及性,課題組以2023年底的數據為具體分析樣本。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共175家,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7位,較上年提升了2個位次,創安徽資本市場建設30多年來最好成績;與中部省份湖南(144家)、湖北(142家)、河南(109家)、江西(88家)、山西(40家)相比,遙遙領先,且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其中,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6位,較上年提升1個位次。
上市公司市值體現資本市場中投資者對企業價值的認可度。2023年,受多重不利因素共同影響,A股市值持續“縮水”。截至2023年底,安徽175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達到18580億元,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11位;相較于上年略有增加,剔除13只新股,略有減少;平均市值為106億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7億元),中大市值龍頭相對缺乏。
企業上市速度反映了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和創新力。從新上市企業總量來看,2023年,安徽共新增13家A股上市公司,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7位,強監管之下皖企上市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其中,新增科創板上市公司5家,并列居全國第5位;新增注冊制下創業板上市公司5家,居全國第6位。13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首發募資規模合計239億元,居中部地區第1位、全國第6位,募資規模排名大幅提升;平均募資規模為18.4億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39億元),新上市企業質量明顯提升。
從上市后備資源來看,安徽IPO后備企業隊伍陣容龐大,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過會待發狀態企業13家、在審狀態企業28家、輔導備案狀態企業34家;境外IPO在審企業8家、省級后備資源庫入庫企業中14家擬申報境外上市,成規模的上市后備企業梯隊已然形成。
上市公司行業結構反映了各行業發展情況。其中,新興產業創新活躍、技術密集,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175家A股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51%,高新技術企業占比74%,“專精特新”企業占比46%,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與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涉“芯”上市(擬上市)公司20余家,涉及芯片全產業鏈,汽車和零部件上市公司14家,量子信息上市公司4家,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培育壯大。
區域經濟差距會直接影響資本市場發展的均衡程度。截至2023年底,合肥上市公司數量達到82家,斷層領先,且優勢進一步擴大,省會集聚效應凸顯;蕪湖、滁州、銅陵、宣城的上市公司數量達到10家及以上;蚌埠、馬鞍山、安慶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家及以上。合肥上市公司數量在全國城市中不斷進位,2023年在全國294個城市中躍升至第12位,在中西部城市中居第3位,僅次于成都、長沙。
從各市新增上市公司數量來看,2023年共有5個市的上市公司數量有所增加。其中,合肥新增7家(含轉板公司翰博高新),占半壁江山。這得益于合肥不斷突破源頭核心技術,前瞻布局“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新興產業全產業鏈;蕪湖、滁州、宣城各新增2家,其中宣城含遷入公司博世科;蚌埠新增1家。
從板塊分布來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以主板市場為主,主板市場有104家,占總數的近60%,其次是創業板市場有39家,科創板市場有24家,北交所市場有8家。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中,主板2家、創業板6家(含遷入公司博世科)、科創板5家、北交所1家,安徽多層次資本市場“多點開花”。
從股權結構看,截至2023年底,安徽A股上市公司中民企有105家、地方國企有43家、央企有14家,其他企業有13家,分別占比60.0%、24.6%、8.0%、7.4%,與全國分布格局基本一致。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中,10家是民企,占大頭;3家是地方國企(含遷入公司博世科),1家是外資。安徽民企和地方國企正加快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經濟發展主力軍。
從不同股權結構上市公司市值規模來看,安徽民企上市公司總市值最高,達8625億元,占比達46%。其次是地方國企、央企上市公司,總市值分別達6799億元、2258億元,分別占比37%、12%。安徽央企、地方國企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較高,分別達161億元、158億元,民企上市公司雖然總市值高,但平均市值僅82億元,與國企差距明顯。
不均衡不充分凸顯,整體質效有待提升
課題組采取分總評價模式,首先從業績發展、創新能力、營運能力、ESG績效、投融資水平5個維度綜合評價安徽上市公司,在具體評價時,選取有代表性的指標構建各維度評價體系;其次對業績發展、創新能力、營運能力、ESG績效4個維度進行綜合系統評價,形成上市公司綜合發展能力排名。
上市公司業績是一定時期內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成果的直接體現。在內外擾動因素頻發下企業經營明顯承壓,全省A股上市公司盈利進一步下滑。從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業績發展排名前十與后十的差距明顯。排名前十上市公司中,古井貢酒、迎駕貢酒、華恒生物等保持領先,各項業績指標穩健。排名后十上市公司各項業績指標基本為負,如立方數科、國盾量子整體盈利能力面臨極大挑戰。
上市公司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從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之間創新能力差距明顯。參與排名的170家上市公司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平均數為0.1198,低于平均數的有112家,即超六成企業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偏低。其中,新上市公司埃科光電以及瑞納智能、科威爾、國盾量子創新能力排名靠前。
上市公司營運能力體現企業利用自身資產創造收入的效率。從排名看,僅30家上市公司得分高于0.050,49家上市公司得分不足0.02。相比于上年,大部分公司綜合得分有所下滑。其中,口子窖以高應收賬款周轉率、香農芯創以高固定資產周轉率、眾源新材以高流動資產周轉率,總體排名位居前列;國盾量子、壹石通、耐科裝備等因行業特性或自身管理問題,排名墊底。
ESG是一種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而非財務績效的投資理念和企業評價標準。從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ESG績效個體差異仍較為顯著。前十名上市公司的ESG績效綜合得分總體差異比較小,有6家上市公司綜合得分超過0.6,ESG績效表現較好,且在各項細分指標上表現優異。
上市公司投融資是企業獲取、配置和利用資金的活動,體現了企業擴大經營的意愿。從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投融資水平差異明顯。截至2023年底,安徽上市公司在投資和融資規模上均有34家高于平均值;排名前十的公司投融資規模遙遙領先,海螺水泥、安徽建工、淮北礦業穩居前列,尤其是海螺水泥投融資規模持續擴大,斷層式領先,投融資龍頭地位顯著,帶動效應凸顯;立方數科、雅葆軒投融資規模則明顯偏小。
綜合發展能力反映上市公司的整體發展狀況。從排名看,安徽上市公司綜合發展能力不均衡不充分。皖通高速位列榜首,口子窖表現突出。綜合發展能力強的上市公司各指標表現并不均衡,如口子窖綜合發展能力領先,在業績發展、營運能力方面表現優異,但創新能力指數低于整體均值。
(課題組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華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國金院)、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決策雜志社)共同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