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打頭陣”“勇爭先”等重大使命,對江蘇發展寄予殷切期望。
“打頭陣”并非僅僅關系江蘇一省之發展,而是為全國發展“挑大梁”,需要各方力量“齊上陣”——國企、民企和外企,工人、農民、科學家,可以說是“東西南北中、政產學研金、上下一條心”。江蘇民營企業當前參與“打頭陣”,是檢驗也是考驗,是挑戰更是機遇,更是大顯身手、大長本領的好機會。
江蘇民企有多強
對于江蘇經濟而言,民營經濟可謂基石,是促進江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推動江蘇制造業發展的主陣地,帶動江蘇科技創新的主動力。
一是企業面鋪天蓋地,經濟規模很大分量很重。2024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7.98萬億元,增長6.4%,占江蘇省GDP的58.2%,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1%,貢獻了江蘇省66.1%的社會投資、67.4%的稅收、79.3%的企業用工崗位、92.2%的高新技術企業;在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蘇進入89家,僅次于浙江;在財富雜志2024“世界500強”榜單中,江蘇進入3家,全是民營企業。
二是產業集群筑峰強基高端躍升,制造業發達天下聞名。江蘇的“看家本領”是以制造業為依托的實體經濟,江蘇民營企業也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涵蓋多種行業,展現出堅實產業基礎,成為厚植新質生產力的沃土。近年來,江蘇圍繞集群筑峰、創新強基、高端躍升等八大行動推出27項舉措,著力構建“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達89,連續4年居全國第一,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
其中,江蘇的動力電池、海工裝備、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在全國領先,工程機械、高端紡織、光伏等產業均已躋身全球“頭部”,生物醫藥、新一代通信及船舶等產業加快向全球“并跑”“領跑”邁進。2024年,江蘇新獲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4個,累計達14個,總數居全國第一。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8.3%,對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為58.5%。同時,江蘇規模以上民營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9.3%,對江蘇規模以上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3.9%。
三是民營科創企業像雨后春筍蓬勃生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2.3%提高到2024年的3.3%,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保持全國前列。截至2024年底,江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了5.7萬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2215家,民營企業占比均在80%以上;江蘇民營企業專利授權量占全省近8成,授權量位居全國第二。
目前,江蘇民企已形成了“七八九”格局,即七成省級研發機構都建在民營企業,八成專利授權、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投入都來自于民營企業,九成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都是民營企業。可以說,民營企業不僅是江蘇創業就業的重要力量、財稅收入的重要來源,更是江蘇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參與“打頭陣”優勢明顯。
但在看到江蘇民企發展成效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不足和短板:一是與浙江相比整體差距還較大,在研發投入和發明專利上有差距,包括基礎研究投入占比還不夠高等。同時,江蘇“巨無霸”企業明顯少于廣東和浙江等省市,國際競爭能力還不夠強;二是在科技自主創新方面,原始創新能力仍相對薄弱,一些核心技術仍依賴進口,“卡脖子”風險并未根本消除;三是在產業創新方面,重化工業占比仍較高,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突破還不夠多,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夠高;四是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方面,科技、教育和人才體制仍有僵化之處,“產學研”融通創新有待加強。
“創新尖兵”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而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因此,推動科產創新相融合,必須強化企業科創主體地位,而積極參與“打頭陣”,必須有排頭兵。最近幾年,江蘇逐漸形成了幾路先鋒大軍,被人們稱之為“創新尖兵”,成為“打頭陣”的先遣隊、領頭雁。
第一支是以蘇州3家民營企業為代表的“創新尖兵”。這支“尖兵”的特點是:江蘇僅有的3家世界一流企業全都集中在蘇州一個市,而且其中兩家民企都座落在吳江區的一個鎮——盛澤鎮。恒力集團是江蘇最大的民營企業,連續多年位居江蘇榜首,連續2年列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之首,建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競爭力和產品品牌價值均列國際行業前列,在2024“世界500強”榜單中排在第85位;盛虹集團是一家國際化高新技術產業集團,涉及石化煉化、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紡織,形成國內獨有的“油、煤、氣”三頭并舉、“芳烴”“烯烴”雙線并進、上下游產業鏈一體發展模式,2024年排在榜單第171位;沙鋼集團座落在張家港市錦豐鎮,是一家國際性特大鋼鐵企業,以鋼鐵為主并實施多元化發展,在2024年榜單中排名第383位。
第二支是以南京蘇博特公司為代表的“創新尖兵”。這支“尖兵”的特點是:高端人才引領下瞄準世界性難題,經過20多年奮斗成功研發出新材料和成套技術。南京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擁有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最近幾年每年的科研投入接近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 5%以上。經過20多年的科研攻關,蘇博特在混凝土外加劑領域攻克了許多關鍵核心技術,因而公司連續10年位居外加劑行業龍頭。2024年底,蘇博特重組完成“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未來相關成果和產品將更大規模應用于高鐵、橋梁、水電等國家重大工程。
第三支是以長江兩岸造船民企為代表的“創新尖兵”。這支“尖兵”的特點是:以優質產品躋身并牢牢占領國際市場,以一己之力撐起江蘇造船業的一片天地。2024年,江蘇出口各類船舶價值1042.2億元,出口規模位居全國首位。目前,長江兩岸以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為代表的民營船企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已連續多年占江蘇的近50%,占全國訂單總額的近20%,占全球的比重超過10%。其中,揚子江船業集團不僅在傳統的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而且綜合實力穩居全球造船行業前五,企業在手訂單量超200艘,數量位居全球前列。
第四支是以徐州市的徐工集團為代表的“創新尖兵”。這支“尖兵”的特點是:堅持實施“珠峰登頂”戰略,努力攀登世界行業巔峰。徐工集團早就蜚聲海內外,不僅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而且在全球工程機械領域中排名第三。最近幾年,徐工集團在全球建立了50多家海外子公司,300多家海外經銷商、2000多個服務備件網點,產品出口到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6年榮登世界品牌500強。
如何大顯身手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宏觀分析和微觀實證都表明,江蘇民企參與“打頭陣”顯身手,還必須取長補短、揚優強弱長本領,擴大“尖兵”隊伍,放大創新經驗,厚植“四大力量”,實現“四力協同”,增強綜合實力、促進發展壯大。
首先,深化改革推動,激發企業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能有效配置經濟資源,賦予企業市場活力。
江蘇民企要保持高度的市場敏感性,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效率提升為核心,做到嗅覺靈敏、信息靈通、機制靈活,而且視野開闊、敢冒風險、敢于拍板、敢闖敢干,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搶抓機遇、占領市場,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強核心競爭力乃至打破原有壟斷逐步登上行業巔峰。
其次,堅持創新驅動,增強企業內生動力。企業是經營主體,發展內生動力是第一位。科技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度賦能,產業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轉化載體和應用場景,兩者相輔相成、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江蘇民企可從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的探索實踐中獲得啟示,要像恒力集團、南京蘇博特公司等企業那樣,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傳統產業做精做高做強,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生產出高質量產品。唯有“頂天立地”的企業,方能撐起“經天緯地”的產業。
第三,擴大開放聯動,釋放交流互鑒潛力。高水平開放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民營企業展翅騰飛的推進器。
江蘇已經涌現出不少“創新民企”“綠色民企”等,還必須加快提升開放水平,進一步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致力于加快建設“開放民企”。一方面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穩定外貿規模優化結構,創新出口產品提質增效,發展以數字貿易為重點的服務貿易,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另一方面,大力提升對內開放水平,與國企、外企取長補短、攜手并進,構建“國企引領、民企主導、外企助陣、混合所有制融合”的創新生態。同時,大力弘揚蘇商“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精神,向浙商、粵商、徽商等學習。
最后,依靠執法撬動,彰顯法治促進發展定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制定和實施,以法治方式把黨的“兩個毫不動搖”戰略方針轉化為制度保障,必將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江蘇要乘勢而為、持之以恒、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聚焦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以法治的威力解決發展中的痛點和難點,包括“融資難”“準入難”“中標難”等問題,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綜合治理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內卷式”競爭;以法治的定力持續釋放發展潛力,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法律規定,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支持民企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投資和創業,鼓勵開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參與現代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從而為民營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拓展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民營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作者系江蘇省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研究員、江蘇省委黨校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