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綜合競爭力評價數據表明,排名前列的鄉鎮在安徽省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這些鄉鎮在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方面各具特色,其提升競爭力的路徑亦存在共性特征。
深入分析這些鄉鎮的發展特征與分布規律,總結提煉共性發展經驗,有助于進一步發揮“標桿”的示范效應,為其他鄉鎮探索發展路徑提供有益參考。
四大特征
安徽綜合競爭力百強鄉鎮在全省鄉鎮發展中發揮著引領作用。數據顯示,百強鄉鎮以占全省鄉鎮10%的行政區域面積(127.24萬公頃)和13%的人口(759萬),創造了全省鄉鎮42%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3.39億元),集聚了全省鄉鎮45%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591家),充分表明百強鄉鎮的資源要素高效集聚、經濟產出效益顯著。
總的來看,安徽百強鄉鎮呈現出四大特征。
經濟綜合實力強勁。百強鄉鎮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平均水平是全省鄉鎮平均水平的5倍多,人均創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全省鄉鎮均數的3倍多。百強鄉鎮集體經營收益達到或超過50萬元的村占比為44.8%,顯著高于全省鄉鎮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或超市數量達13270家,按轄區面積計算的平均密度約為14家/平方千米,是全省鄉鎮平均水平的53.8倍。
產業發展支撐有力。在企業數量上,百強鄉鎮規模以上企業數達11591家,每個百強鄉鎮平均擁有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是全省均值的5.5倍。在企業營收上,百強鄉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達8931.1億元,均值是全省鄉鎮均值的6.9倍。
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百強鄉鎮自來水用戶占總戶數比例、管道燃氣用戶占總戶數比例、通5G的村占比、通公交的村占比、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占比、農村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覆蓋率等關鍵指標,均顯著優于全省鄉鎮平均水平。
社會事業發展充分。百強鄉鎮每千人口擁有的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平均達到6張、獲評縣級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行政村占比平均達42.18%,均高出全省鄉鎮平均水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平均達到41.7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平均達到69.77%。同時,建有綜合服務站的村占比平均達99%,確保了基層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觸達。
百強圖景
從整體評價結果看,安徽綜合競爭力百強鄉鎮主要分布在合肥、蕪湖等全省強市、強縣(市、區),再次反映了“強者恒強”的格局,為市域、縣域整體實力的增強起到支撐作用。
從板塊分布看,區域布局“多點開花”。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牽引區域,整體實力雄厚,區域內鄉鎮入選數量達80個。核心增長極合肥都市圈緊隨其后,區域內鄉鎮入選數量達68個,輻射帶動效應在鄉鎮層面表現強勁。
相比之下,皖北地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的入榜數量較少,僅18個和9個,區域差距依舊存在。
從地市分布看,中心城市“脫穎而出”。先看省會合肥,上榜百強鄉鎮數量達20個,占全省總數的1/5,龍頭地位凸顯;省域副中心城市蕪湖緊隨其后,以18個入榜鄉鎮居第二,與合肥共同構成引領全省鄉鎮發展的“雙極”。
安慶、滁州、馬鞍山并列第三,各有9個鄉鎮入榜;宣城有7個上榜,位列第四;阜陽、淮南、六安、銅陵各有4個鄉鎮上榜,并列第五。
從縣域分布看,呈現梯次分布特征。百強鄉鎮分布在54個縣(市、區),其中,肥東縣和肥西縣入榜鄉鎮數量最多,各有6個;繁昌區和灣沚區并列第二,各有5個;當涂縣、無為市、義安區和長豐縣并列第三,各有4個;廣德市、懷寧縣、南陵縣和天長市并列第四,各有3個;隨后是博望區、鳳臺縣、來安縣、郎溪縣、全椒縣、濉溪縣,均各有2個鄉鎮上榜。
發展“密碼”
百強鄉鎮基礎條件、資源優勢各異,發展路徑各具特色。深入剖析其發展規律,總結成功經驗,可為其他鄉鎮提供有益借鑒。百強鄉鎮發展模式,可歸納為五大方向。
一是利用技術創新,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部分百強鄉鎮的主導產業發展歷史較長,比如無為市高溝鎮、天長市秦欄鎮,積淀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傳統產業根基。立足新時代發展,這些鄉鎮通過積極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加快產品升級、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聚、提升品牌價值等舉措,著力提升產業整體規模與競爭力。
二是搶抓風口機遇,讓新興產業“無中生有”。部分鄉鎮敏銳把握新興產業崛起機遇,通過精準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高效落地戰略性重大項目等,成功實現主導產業“從無到有”的突破性發展,幫助鄉鎮快速構建起現代化產業企業。比如長豐縣下塘鎮,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落戶后,崛起一座汽車城。
三是把握資源優勢,實現“兩山轉化”。有的百強鄉鎮立足顯著的生態人文歷史資源優勢,著力放大綠色本底價值,通過深度開發農文旅融合業態,有效驅動產業層級躍升。還有部分百強鎮以重大文旅項目為牽引,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環境重塑,成功將生態基底轉化為產業振興新動能。
四是依托區位條件,集聚先進要素“借梯登高”。部分百強鎮,特別是毗鄰蘇浙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樞紐型鄉鎮,如來安縣汊河鎮、廣德市新杭鎮等,立足區位交通優勢,搶抓區域協同發展機遇,通過前瞻性謀劃空間載體、系統性強化要素保障,積極承接重大產業布局與高端項目轉移,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重塑與發展動能迭代升級。
五是深耕特色農業,變“土疙瘩”為“金元寶”。部分百強鎮立足特色農產品資源稟賦,通過農產品深度開發,系統提升產品品類、品質,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構建起特色農業全鏈條體系,有效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富民增收與鎮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能。
(作者單位:安徽創新發展研究院)